从特区到特区 从南大门到南大门——习仲勋主政关中和广东的历史贡献和初心传承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11 11:06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摘要:习仲勋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关中(特)分区的缔造者、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他一生“两次创建特区”“两次为党把守南大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本文旨在通过他主政关中分区和广东的时期的思想作风、群众路线、统战工作等,论述习仲勋主政两他的执政思想的成熟发展和初心传承,以纪念他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关中、广东、南大门、初心

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关中(特)分区的缔造者、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主政关中和广东是他执政生涯的重要节点,奠定了他在党内崇高历史地位。1936年9月,他临危受命,二下关中,主政关中特区,为党把守陕甘宁边区“南大门”长达6年之久。时隔42年,1978年4月,习仲勋再次临危受命,来到祖国的“南大门”,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的满目疮痍中,争取中央支持,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带领广东先走一步,创办经济特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跨越历史时空,两个特区和“南大门”由于习仲勋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虽然两个特区、“南大门”在时空、地域、性质上不一样,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一样,且相互传承发扬的。习仲勋主政关中的6年,是他执政思想的成熟期,经过这6年的磨砺,为他主政广东、实施改革开放壮举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回顾习仲勋主政关中分区和广东,有四个共同之处值得我们去探讨学习。

一、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路路线和注重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的理论基础、活的灵魂,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回顾建党以来直至当今,凡是革命和建设进行得一帆风顺的时期,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贯彻执行得最落实的阶段;反之,左倾机会主义在党内盛行的时候,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受到冷落的时刻,同时必将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的事业造成极大的伤害。习仲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生涯中,注重调查研究室,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冲破“左”倾思想的重重阻力,为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正如他曾给《人民日报》社长秦川所说“我这个人呀,一辈子没有整过人,一辈子没有犯‘左’的错误。”毛泽东曾这样高度评价习仲勋“他是一个政治家,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个活的马克思主义者。”

1935年9月下旬开始,陕北根据地发生了极“左”的肃反事件。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陕北红军和陕甘苏区创建者被逮捕,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被错杀。忆起那段经历,习仲勋感慨地说:“毛主席晚到四天,就没有刘志丹和我们了;要不是毛主席‘刀下留人’,我早已不在人世。他们(‘左’倾分子)连活埋坑都给我们挖好了。”由于深受“左”倾祸害,习仲勋主政关中期间,他对“左”的错误十分警觉。习仲勋曾经讲,共产党和人民政权,是替老百姓服务的,就要一心一意老老实实把屁股放老百姓这一方面,坐的端端的。这是调查研究的根本立场;要做好调查研究就必须走出“衙门”,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人民群众找到最恰当、最真实、最正确的办法。他在讲述关中分区土改运动时曾说过:“关中分区的土改,是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根据当地农村和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还有群众比较集中的意见和心愿,而制订方案,逐步推开的。”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就要襟怀坦白,堂堂正正,敢于说真话,讲实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怕杀头,不怕坐牢,这样才能对革命和人民负责,不辱使命。习仲勋担任关中特委书记,直到1942年离任,在关中地域生活战斗了6年之久,对以马栏为中心的广阔关中苏区的山水草木和人事地貌无不谙熟于心,情感更是弥久愈深。他曾对拜访他的时任深圳文联主席的旬邑任张俊彪说:“你们旬邑,还有正宁,当时叫新正,是关中分区,那里的村庄我跑遍了,而且在很多村里都住过,你要是不信,随便说一个村子的地理地貌,我马上能说出那个村名来;还有,如今只要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你随便说一个人的貌相,再说他是哪个村子的,我就一口能说出他叫什么名字,住在村子的哪个位置,家里有几只窑洞,院里或者崖头有什么树,这人都做过什么,尤其是对革命有过什么贡献……”正是由于他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在分区土改、“三三制”改革、经济建设等各方面,他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指导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把关中建成了欣欣向荣、群众安居乐业的陕甘宁边区“小延安”。

主政广东之后,虽然曾受到“文革”迫害,被关押和下放劳动长达十六年之久,虽然对“四人帮”发起的这个运动深恶痛绝。但是接到中央一纸调令,扔毫无怨言,以花甲之年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改革开放的事业中去。他把关中分区时期形成的注重调查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作风持续发扬,使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广东,他不负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重托,他衷心拥护并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方针,旗帜鲜明地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坚持真理敢讲真话、直言不讳,是当时在全国率先公开表态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省级负责同志之一 。他经常深入到山区、农村、厂矿、边境调研,从珠江两岸到粤北山区,从潮汕平原到五指山脉,足迹踏遍南南粤大地的山山水水,全面掌握了广东的省情社情。曾跟随习老调研的原广东省委副秘书长张汉青曾谈到习仲勋下乡调研情况:“习仲勋同志下基层是家常便饭,他到过粤东、粤北、粤西、珠江三角洲和海南的许多县、市。很多地方不是一般的基层,是非常贫困的地方。像阳山县的东山、清远县的白湾等自然条件很差的贫困石灰岩山区,他都跑过了。”习仲勋外出调研,从不浮于表面,一定会深入到最基层,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制定政策时,他强调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执行政策时,他讨厌形式主义,反对官僚主义。他说:“我们要克服过去那种办一件事情到处扯皮的现象,提倡少说多干,一说就干,一干就干好的作风。”

二、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常怀为群众服务的赤子之心。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习仲勋一生的优良作风,也是习仲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的根本原则。他用自己一生的实践书写了“群众路线”这四个光辉大字,被毛主席赞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无论是主政关中还是广东,他始终把践行群众路线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他当年对深圳市委书记说“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革命战争年代,要取得胜利靠的是群众路线;建设新中国取得成功,靠的是群众路线;你们改革开放,也要走群众路线。什么时候我们抛弃了群众路线,什么时候我们脱离了群众,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要失败。”

主政关中分区期间,习仲勋始终身怀为老百姓服务的赤子之情,坚信“人民就是江山”,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记挂心间,保持了与群众的鱼水情深。在职田青村,他为解决邻里土地纠纷专任裁判员进行公道裁判;在马家堡他得知村民难产,派自己的警卫员去买药;新正县龙嘴子回民地区发生瘟疫,日渐严重和蔓延,习仲勋指派专人赴延安光华药厂买药,请来医生进行诊疗,治愈了染病的回民群众,迅速控制了疫情……类似这种事例不胜枚举。因此,习仲勋也受到群众的爱戴,凡是关中的人民,无论大小和小孩都知道他,都喜欢他。习仲勋与人民群众这样的情感是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是一种真挚的、难以言表的情感。因此,群众信任他,把他看做是自己人,当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因之,他们总是把仲勋同志看成最知心的朋友,而愿意听从他的意见,听从他的指挥。正是因为习仲勋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父母,因此群众也衷心的拥戴和关爱着这位年轻领导者。习仲勋没有架子,喜欢和群众交流,懂得群众的情绪、习惯和需要。正如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期间组织上对他做的一份鉴定所述:“他很懂得群众的情绪、习惯和需要。他是站在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来解决群众的问题,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做是自己的事情,而又设身处地地替他们设想,设想怎样才是对的,尤其设想怎样对群众有好处,而没有丝毫的主观主义气味。因之,群众信任他,把他看做是自己人,当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由于这一切,使得习仲勋同志成为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

主政广东期间,他延续关中分区时期形成的工作传统和群众工作方法,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他对“三农”付出心血之多,工作强度之大,也是大家公认的。习仲勋同志曾提出:“只要对人民群众有利,我们就干。”他轻车简从,不讲排场,不摆架子,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他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作风和品格,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领导干部,一直为人们所敬仰。1978年7月到8月,习仲勋先后考察宝安和梅县、汕头、惠阳地区的21个县,他接触了很多老百姓和基层干部,了解到了许多历史的、实际的情况,掌握了大量一手的鲜活的资料。在听取宝安县领导关于吸收外资搞加工业、小额贸易的工作汇报后,他立即鼓励当地干部:“说办就办,不要等”,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干,不要去管它什么主义,有好的地方我们就要学。1979年1至5月,广东偷渡香港的问题达到历史高点,其中最严重的是深圳所在的惠阳地区,外逃人数占全省的60%以上,逃港被作为敌我矛盾来处理。为此,习仲勋到当时的宝安县进行调研,发现一河之隔的香港和内地两边生活水平相差悬殊,外逃人员是去讨生活了。在解决偷渡问题时,习仲勋发现偷渡者被抓回来后被当作特务对待。他说,要对偷渡的组织者、操纵者严加打击,普通老百姓属找饭吃,是人民内部矛盾,不能抓、打,要教育后放人,让他们回家发展生产。当创办经济特区意见获得中央支持,使广东经济发展之后,当年偷渡出去的几万人又都纷纷回到家乡。1987年2月,习仲勋同志在珠海视察期间,与珠海市负责同志座谈时,习仲勋同志强调:我们办事要走群众路线,要依靠群众。”“我们的干部绝对不能脱离群众,要扎根于群众之中,扎根于实践之中。你不接触实际,不联系群众,怎么与群众结成鱼水关系呢?过去战争年代,我们是依靠群众取得胜利的,今天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得靠群众。”

三、始终坚持务实创新的首创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革命胆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改革是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从主政关中分区还是主政广东,习仲勋都始终坚持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自觉担当作为,敢为天下先,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改革创新、励精图治,表现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革命胆略,树立了一名改革家的光辉典范。

习仲勋在关中的六年中,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条令,实行了一整套推动苏区革命和建设事业健康、稳妥、有序发展和前进的路线、策略和准则,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充分肯定,赞扬他是“炉火纯青”。特别是抗战时期,因为身处战争环境,所以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武装斗争这个中心任务来进行。为打破敌人的封锁,粉碎敌人的破坏,减轻人民的负担,克服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边区军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在大生产运动,习仲勋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发展各类性质的劳动互助组织,提高生产效率,在习仲勋的支持下,关中分区各地纷纷建立“变工队”“扎工队”“唐将班子”等各种类型的劳动互助组织。党中央和毛泽东及时发现并鼓励了农民群众发起的这种组织,使之在边区得以广泛推广。在习仲勋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帮助下,关中分区涌现出一批闻名陕甘宁边区的、形式多样的模范劳动互助合作组织。典型例子有白塬村变工队,就“进行了开义仓地、运盐、优待抗属、送公粮、自卫动员等活动。”有些组织取消了剥削性质的项目,如关中后殿村唐将班子,取消了包头“抽空工”代之以民主生活;取消一切迷信习惯,增加了读报纸、教唱秧歌等活动。同时,他鼓励新正县雷庄村张清益创办“义仓”,使之在全关中分区所属各县大力推广,从而掀起了群众性办义仓的运动,对缓解困难、安排群众生活起了很大作用。这些组织的成立不仅减轻了地方政府和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大大改善了部队的生活条件。劳动互助合作不仅加强了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中的协作关系,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大生产的集约型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为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作出了尝试,并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在习仲勋的领导下,关中分区形成了一个以马栏为中心,经济欣欣向荣、百姓丰衣足食的繁荣景象,被誉为陕甘宁边区的“小延安”。也正因为如此,1943年1月,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毛泽东为在边区经济建中取得成绩受到表扬奖励的22名领导干部亲笔题词给习仲勋的题词是“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以表彰他在主政关中期间,为关中分区乃至整个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

历经关中分区的锻炼磨砺,特别是在面临经济困难时期如何创新发展的考验,使习仲勋成为开展经济工作的一把好手。1978年4月,中央知人善任,派习仲勋主政广东,拯救广东文革后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广东主政的两年多,正是广东改革开放的酝酿和起步阶段,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考虑的一个重点问题是如何解放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快把经济搞上去。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推动广东在全国率先改革开放勇当先锋和闯将。他团结省委一班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率先向党中央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有利形势,发挥广东的特点和人文地缘优势,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的请求,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赞同。针对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和特点,习仲勋两次向中央提出给予广东在开展对外经济活动中更多的自主权,让广东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形势,发挥自身的人文地缘优势,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国民经济调整问题。会议过程中,他直谏中央,广东省的发展应针对其特色地理位置,广东邻近港澳,华侨众多,鉴于港澳地区对广东省的影响以及台海军事对峙态势的变化,希望能够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他还提出建立“贸易合作区”的设想,在毗邻港澳的深圳市、珠海市和重要侨乡汕头市划出一块地方,单独进行管理,作为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商的投资场所,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他的提议,邓小平同志十分赞同,在确定名称时,邓小平说“就叫特区,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呢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他坚决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打破封闭僵化的条条框框,主导建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改革对外贸易体制,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设备,促进“三来一补”和乡镇企业发展,扩大对外经贸出口,促进对外贸易繁荣发展,奠定了广东对外开放的格局。同时,他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大力推动广东以农业生产、企业经营、财政流通管理体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搞活了市场,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南粵大地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经过艰苦不懈努力,他带领广东人民在百废待举中奋勇“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了改革开放的新路子,使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为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始终坚持党的统战方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党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习仲勋同志善于做统战工作,从关中分区到广东,长期致力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们党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者和楷模,

1936年9月,习仲勋赴任关中特委书记时,他牢记张闻天“凡是民团团长都可以搞统战,包括甲长、联保主任,可以先试试”的叮嘱,亲自与正宁县的民团的王大牙、寺村民团的萧恩多、彬县民团的李仰之、旬邑民团的郭相堂、太峪镇民团的文干卿、宁县民团的庞铭胜、同官民团的夏玉山等民团头目,多次通信或谈话,进行宣传、分化、化解工作。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经过关中特委艰苦细致的工作,使一些过去有统战关系的民团进一步与分区政权靠近。如宁县的刘铁山、宜君的沙秉炎,与关中分区武装订立了互不侵犯条约。经过宣传和教育,分区周边大多数民团团丁发生动摇,或表示要抗日,或表示要扔枪不干。赤水县的土桥民团团总令团丁打抗日救国会,但团丁不但不执行命令反而携枪投奔苏区。旬邑县驻职田镇民团头目马宏德在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和习仲勋多方争取,给关中分区送来长短枪25枝,装备了分区部队。国民党驻武家堡保安团的一个班长扛着一挺机枪投奔关中分区,习仲勋亲自同他谈话,并勉励说:“这样的好事你做的越多越好。你这是为中华民族做好事。”职田镇民团团长姚春桂,经过习仲勋长期细致的工作,被争取过来了。他白天在职田镇办公,晚上他就悄悄找习仲勋等关中特委负责人,借机向共产党传送情报,还秘密向习仲勋输送子弹等军事物资,边区军民来往通过他们的地盘都没有出过事。他担任边区参议会驻会议员和议长,以平等谦虚的态度和民主人士商讨问题,受到民主人士的敬服。习仲勋特别注意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安排一些地方知名人士、社会贤达任职,发挥他们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作用。此间先后将赤水县的士绅景田玉安排到县政府任财政科科长,新正县雷庄的老中医张治平、旬邑县的肖芝葆聘为关中分区参议员。这一时期,习仲勋还结交了刘岗、李树兵、张德英、刘孝宽、张臣武、何永福、赵德华、焦家训等数十名民主进步人士,他们在抗日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作用,做了有益的工作,有的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主政广东期间,习仲勋把关中分区善于做统战工作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为广东统一战线事业的率先发展奠定了深厚而广阔的基础。在广东,他一方面全面恢复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工作,开创广东多党合作事业新局面。1978年习仲勋在听取统战工作情况汇报时,强调要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做好民主党派工作。他明确指出,不要提“从旧社会过来的党外老的高级知识分子”,而应该提“党外老的高级知识分子”,因为50岁的人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要把党外老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成员的分布情况搞清楚,开展一些什么工作等,写个报告报给省委。随后,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广东成为全国较早恢复民主党派组织和活动的省份,由此开启了多党合作的新局面。一方面他充分利用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向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传输祖国和平统一的思想。在对海外统战工作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既稳定了广东的形势,又促进了广东的进一步发展,更加强了与祖国大陆的联系,增强了海外华侨对祖国的感情。对海外统战工作的重视,这对广东乃至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习仲勋以自己的方式对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做出了自己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另外一方面,他广泛团结争取原工商业者,促进经济领域统战工作新发展。1979年1月的全省统战工作会议,按照省委要求重申了贯彻落实原工商业者政策的精神,同时省委批转了省委统战部《关于落实党对民族资产阶级若干政策问题的宣传提纲》,要求各地贯彻执行。卓有成效的原工商业者政策落实,为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他在广东全面恢复民族和宗教工作,极大地激发了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积极性,源源不断地为改革开放注入活力和动力。

习仲勋同志是改革开放的主要开创者和重要奠基人之一,为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特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76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从关中分区起步主政一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在广东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拨乱反正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写下的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页,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今年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要学习习仲勋等老一辈改革家的优秀品质,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扬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勇做改革的弄潮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马家堡的群众观与梁家河的大学问——两代领导人的人民情怀
下一篇:关中分区——抗日战争中坚强的红色堡垒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