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中分区群众工作经验指导实践党的群众路线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7-18 16:07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群众工作史,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学习和总结,借鉴和运用这些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以习仲勋为代表的关中共产党人立足马栏,在物质匮乏、斗争激烈的艰苦环境中,坚持并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通过不断完善党的群众政策、群众路线,顺应了群众利益、群众愿望、群众情感,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形成了干群、军民一家亲的良好局面,在陕甘宁边区树立起了一面旗帜。1943年1月,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给时任赤水县委书记任成玉的题词“为群众谋利益”,给警备第一旅旅长文年生的题词“生产教育,两者兼顾”,给习仲勋的题词是“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并曾赞誉其“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正是在关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把关中分区建成了抗日民主政治、民主中国实验地模范区域,形成并积累了许多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和学习的宝贵群众工作历史经验。随着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总结传承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指导群众工作,推动现实发展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统一”是关中群众路线工作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坚持党和人民在利益上的高度一致,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共产党的终极目标。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可见,我们党始终强调的是“党和人民的利益统一”。我们党在长期的群众工作中,始终保持了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形成了与人民紧密相连的血肉共同体,特别是关中分区,共产党人始终将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分区积极贯彻《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颁布《关中调整土地暂行办法》,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并消灭了地租剥削,解决了群众一直期盼的“土地是命根子”的基础性问题。为解决经济困难,在分区大生产运动中,党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开荒拓耕、纺线织布、挖窑修路,同时妥善安置移难民并组织开荒种地,发展互助组织,开展减租减息,让老百姓从这些政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关中分委机关报《关中报》,坚持以群众路线为办报生命线,扎根群众,说群众话,诉群众苦,表群众意,授群众生产生活技能,受到群众拥护,被誉为“党和人民的连心桥”。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关中分区群众工作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共产党人的永恒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要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操守,勇于担当,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切实把握好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敬畏权力,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用好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党的事业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当中。

  二、“良好的作风和铁的纪律”是关中群众路线工作的圭臬。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以优良的作风,严格的纪律,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这不仅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宝贵的群众工作经验。关中八一剧团是隶属关中分区的一支烽火文艺劲旅,剧团每次下村演出,都和群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和群众拉家常,辅导群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他们的亲民演出和优良作风感动了群众,群众把剧团当亲人,经常收到热心群众一批又一批的慰劳品,但是团员们严格遵守“三项纪律”“八大注意”,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关中分委书记习仲勋对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无论大事小事,都予以关心,经常教育干部战士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严守群众纪律。关中分委驻马家堡时,分委机关的马匹饲养在马家堡一位聋哑人的家中,房东大嫂因此事嫌弃又聋又哑、老实憨厚的丈夫,闹着要离婚。习仲勋了解这一情况后,一边给这对夫妇做调解工作,一方面叮嘱分委机关的饲养员,要注意言行举止,遵守群众纪律,以免影响房东夫妻关系。共产党的分委书记这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群众,真正做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深深地感动了驻地群众,也赢得了群众对党的拥护!

  “律己方能服人”。关中分区的群众工作历史说明,党的优良作风和铁的群众纪律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是党和人民鱼水相依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作风和纪律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以中央“八项规定”和党的一系列纪律要求约束自己,“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来,自觉以党章为镜,以群众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自觉端正行为,坚决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灰尘,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

  三、“团结和谐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关中群众路线工作的目标。追求和实现民主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一大主题,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也一直与党的奋斗历程紧密相连。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为团结最广泛的社会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高举统一战线的旗帜,把马克思主义的政权学说同自己的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取得了许多独特的宝贵经验和有益的历史探索。在关中分区,共产党人一贯的为民主张和良好作风已深入人心,分区的党员干部能够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加之关中分区的多数县区是老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在推行“三三制”过程中,群众都愿意多选共产党员,不愿意选地主、富农成分的代表。为贯彻中央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政策,习仲勋等关中分区领导人深入群众进行细致的教育工作,并要求民主政权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党员无条件退出,他还特别注意吸收一些在当地有影响、有威望的知名人士、社会贤达,发挥他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作用。如新正县民主人士阳坡头区雷庄村医生张治平和蒋南翔、肖军、周扬等38人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特聘议员。在民主普选过程中,分区针对群众文盲较多的实际,创造了“烧香”点洞法、背站“投豆”法、流动票箱等选举方法进行民主普选,大大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分区党员干部扎实的群众工作和民主工作作风让广大群众从切身的经历中感受到,共产党从来都是真正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党提出的“三三制”原则也会是正确的。再经过随后的精兵简政,大大提高了民主政权的工作效率,没有了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的官僚习气,分工协调到位,不仅节省了工作人员和经费,赢得老百姓的广泛拥护。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关中分区的群众工作经验表明,民主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不懈追求,什么时候党群众路线执行得好,民主气氛就较浓,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滥用权力和贪污腐败的现象也较少发生。基层历来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和实验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民主越健全,社会越和谐。践行群众路线,就是要发扬党的民主作风,尊重群众的民主愿望,民主诉求,倾听民意、顺从民心、根据民意决策、根据民意推行政务事务、依靠民意监督执行决策等环节,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关中群众路线工作的根本。人民群众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是一道永远做不完的题,人民群众的丰富经验需要我们请教,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需要我们学习,共产党人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深入实践,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才能做出合乎社会实践和群众愿望的行动决策。关中分委书记习仲勋是群众路线的坚定执行者,调查研究的模范,他认为,一切结论和决定,都必须是经过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后才能得出。抗战时期,国共磨擦时有发生,处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关中分区更成为国共磨擦的前沿阵地,时任反摩擦前线的中共关中分委书记兼保安司令部政委的习仲勋亲自调查研究,掌握敌情变化,并在《关于关中分区反摩擦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斗争对策,根据调查实际领导分区军民开展反摩擦斗争,为保卫边区南大门做出了突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仅1940年一年,习仲勋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写给陕甘边区政府关于反摩擦斗争的报告就有27份之多。主政绥德以后,他把这种关中养成的良好作风带了过去,号召党员干部“不当‘官’和‘老爷’”,“走出‘衙门’,深入乡村”,“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上世纪90年代初,习仲勋曾深有感触的说,“你们旬邑,还有正宁,当时叫新正,属于关中分区,那里的村庄我跑遍了,而且在很多村里都住过,你要是不信,随便说一个村子的地理地貌,我马上能说出那个村名来;还有,如今只要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你随便说一个人的貌相,再说他是哪个村子的,我就一口能说出他叫什么名字,住在村子的哪个位置,家里有几只窑洞,院里或者崖头有什么树,这人都做过什么,尤其是对革命有过什么贡献……”。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关中分区的群众工作历史经验说明,共产党人要想做好革命工作,出色地完成革命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就必须首先深入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调查研究,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和请教,热情倾听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愿望,将自己的情感完全投放到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利益之上,做到真正熟悉和了解人民群众,从而做出合乎社会实践和群众愿望的行动决策。在当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掌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思想等变化和实际情况,形成符合实际的科学方案和措施,这样我们的决策才能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披览前踪,鉴往开来”,重温这段历史,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党之所以成为执政党,是因为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信任和支持。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但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严峻挑战,只有不断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中得到支持,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做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者,千方百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才能披荆斩棘,破除“四风”危害,打牢党和人民鱼水相依的深厚根基,将党的目标和任务转化为人民群众革命的自觉行动。

(撰稿:王晓军 李小涛)

上一篇:用党史文化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红色革命老区旬邑县为例
下一篇:刘志丹用“狡兔三窟”论开辟根据地新天地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