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报》——坚持群众路线的典范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7-18 16:07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于建群

       1939年冬,正当关中分区军民努力建设为抗日模范区时,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挑起磨擦,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在关中分区制造了“土桥事件”、“旬邑事件”等一系列骇人听闻的磨擦事件。先后侵占淳化、栒邑县城及新正、赤水县的部分地区。关中专署和中共关中分委机关分别搬到了新正县的阳坡头和雷庄,连接延安的狭窄通道随时有被截断的危险。为了指导关中分区军民建设边区和进行反封锁、反磨擦斗争,时任分委书记的习仲勋决定创办分委的机关报,以利于长期斗争。他的提议得到了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党委的同意。1940年4月12日,《关中报》在关中分委机关驻地新正县雷庄诞生。《关中报》的诞生使军民在被敌人围困隔绝的黑暗日子里看到共产党,子弟兵革命胜利的希望。《关中报》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坚持了领导带头,人人撰稿,宣传党的政策的办报原则

      关中分委、关中地委的主要领导习仲勋、张德生、赵伯平等,都对《关中报》采取“抓政治、严把关、多指示”的领导方式。除在干部选配、物资供应方面予以重视外,经常自己动手写稿子。

      地委宣传部长张剑颖同志所写的《反内战三字经》等文章,立场鲜明,语言泼辣,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群众中流传甚广。发动群众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一些县委书记、县长,也以兼任《关中报》的通讯员为荣,经常写稿反映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战斗情况。

      宣传战争发展形势和游击队、八路军的战绩是《关中报》的重要任务。当胡宗南进攻关中,报纸当即发出《坚持关中游击战争  消灭敌人收复失地》的社论,阐明自卫战争必然胜利,分区军民的中心任务是游击战争。同时揭穿了敌人怀柔与屠杀的两面政策,并提出克服悲观失望怯敌怕斗的动摇思想,以坚定广大军民必胜的信念。这篇社论在干部群众中,起了鼓舞的作用。一农民说:“咱们的报纸出来了,八路军一定会胜利!”

      淳耀县寺坡战斗中,游击队打了歼灭战,打死惯匪张彦宁。并请分区专员杨玉亭发表谈话,警告分区周围反共小卒停止再作恶,立功赎罪,使边区土顽受到震慑。新正县的土顽肖恩多活动不频繁了,几次问边区农民:“这几天报上登我没有?”淳化县的土顽佐凤伯找了过去我们的乡苏维埃主席说:“你给咱找个人,给北面共产党说去,咱图一碗饭吃!”使《关中报》真正发挥了教育人民的作用。

      1948年底,新宁县特约评论员姚定佩等所写的《新宁县担架队载誉归来》一文,报道了农民支前受到陕甘边区政府奖励的英雄事迹,对各地支前产生了很响大的影响。

      地委宣传部长张剑颖同志编写的《百子图》,“蒋介石龟孙子,卖国害民祸根子,穿的美国衣料子,戴的龟盖大帽子……蒋介石龟孙子,祸国殃民坏根子,手里端着枪杆子,奸淫抢劫绑票子,走道处翻箱子、倒柜子,拿走月娃尿布子……”通俗易懂,形象地揭露了蒋介石反动统治残害人民的丑恶面目。

      1947年9月12日新华社社论《人民解放军大举反攻》、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决议》、《中国土地法大纲》、12月25日毛主席在中共中央会议上的报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文件,及时让群众了解了党的政策,明确了当前工作任务和原则。

      由于分区负责同志的切实领导,报纸在配合党政军工作中,的确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新宁县的刘县长就对记者说过:“常常看了《关中报》,我就不给下级发指示了,只简单地通知他们,研究哪一篇文章。”

树立了教育干部、引导群众、紧密联系党群关系的办报方针

      《关中报》是党的喉舌,更是人民大众的代言者。如何办好报纸,就要树立走群众路线,从实际出发的办报方针。关中分区地处黄土高原,多半是山梁梁、沟洼洼、穷窝窝,经济不发达,教育相当落后,在区乡干部中文盲、半文盲占多数。这就要求报纸,写老百姓的事,说老百姓的话,使他们看得明白,听得懂,爱读爱看。报社建立了一支遍及县区的专(兼)职通讯员队伍。报社非常珍惜他们的来稿,经过“理发美容”尽量修改发表,不能采用的复信说明,提示他们写什么、怎么写。并组织了许许多多的读报小组,在炕头、村头、地头,在互助组里,利用劳动的间隙,由识字的人给不识字的人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人民性、群众性连同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如刘衡写的《大家夸他泥乡长》,表扬了新正县一乡长为了领导生产成天在泥里水里跑腾。通讯《和旱荒作战的雷庄村》报道了雷庄村群众抗旱保收的作法。张国宁同志深入桑程等村采访夏收和支援前线发表了《桑程妇女加劲农业生产为支前做贡献》,及时把桑程村妇女生产、支前的成绩做了宣传。新正县马栏区二乡文书包轲岗的《冯背锅开荒》表扬了乡治安主任冯思义开荒地八亩的事迹。《新正抗属侯自醒妻勉励弟侄努力作战》报道了劳动模范抗属侯老婆劳动模范的事迹。报道张清益开创义田、推广新接生法的《义仓英雄张清益》等。指导群众防治麦牛的《麦牛,麦牛,烧酒就是你的对头》。报道群众选举情况的《思想不通,逃选,一夜白了头,觉悟提高,竞选,自己给自己投豆》,一语中的,简单明了。

      铁匠郭自立说:“《关中报》通俗,写得真,印得清,我们工人看了容易懂,能从报上知道很多东西,还能当字帖一样的写字,当书本一样学文化。”

      马栏市工会主任朱延桢说:“《关中报》开办时我还看不懂报,这几年来常看关中报,我也进步了,如今大字报大致都能看下去。《关中报》最大的好处,就是不识字的人听了也能懂。”

      新正二区狼牙洼读报组马黑子说:“《关中报》是我增加知识的好课本,关于做庄稼讲卫生的事实和道理登得很多,我每天到地里生产,都带着《关中报》,歇下了就爱看它。”1945年春瘟疫流行时,群众请不到医生,报纸上连续刊载了各病种的药方,新正县三区一名群众,按报上药方,治好二三十人,该乡干部,常常按报纸布置工作,遇到困难,即在关中报上找寻解决办法。以上数例说明《关中报》是与群众有着密切联系的。

体现了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办报思想

      《关中报》办到了群众的心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供群众之所需,与群众生产、学文息息相关。一经和群众接触就产生了巨大的力量,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关中报的记者能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能帮助区乡干部工作,使他们不感到报社记者到他们那里是一个负担,反而觉得记者对他们有帮助;能和群众一起锄草、碾场,帮助群众生产,不会妨碍他们的生产,也不感到有什么拘束。能与群众同吃一锅饭,同住一个炕,群众的灶台、炕头、案板,就是他们的办公桌,生产一线的情况就能很快见报宣传。

      关中报的记者能深入游击队、部队,和战士融为一家,同行军,同打仗。行军休息了,腰酸腿疼的他们又拿起笔杆开始耕耘。战斗开始了,就和战士一样拿起枪杆子打击敌人。战斗间隙,他们拿起笔杆子将部队、游击队的战绩、感人的事迹,在第一时间发表在《关中报》上。《关中报》发表过的稿件中,百分之三十三为边区知识分子,百分之十八为边区工农干部,百分之二十一为群众及其他干部,而外来知识分子仅占百分之二十二。

      记者们经常在田间地头和群众家里,调查了解群众的生产经验以及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人物,用通俗的群众语言介绍生产知识。例如,在苞谷地里锄草定苗时把地皮挖得不深,草没有锄净,叫“猫儿盖屎”;把派生的岔苗没有去掉叫“光棍挎娃”……说明只有精耕细作才能丰收。又如,根据天空云的变化了解天气:云往西涝池溢(下雨),云往南水上船(大雨、暴雨),云往东一场风(阴变晴),云往北晒干麦(晴天)。如果天空起雾,判断的预兆是:早晨起了雾,中午晒兔(晴);烟雾上天,准备挂鞭(要下雨);烟雾满地,套牛揭地(天要晴)等等。这些经验,来源于群众,应用于群众。

      农民姜子玉说:“《关中报》对我们做庄稼帮助很大,常提醒我们啥时候下种,啥时候收割,我们都爱看爱听。”

      有人振奋的说:“看到《关中报》传达中央的声音,就像见到了毛主席!”

      总之,《关中报》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是为人民服务的报纸、与人民有密切联系的报纸。作为一份出版于战争年代、面向农村干部群众的地方党委机关报,以一种极具亲和力的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检查政府工作、报道地方和全国大事、分析国内外形势、关注群众生产生活的小事,在今天也是任何机关报学习的榜样。密切联系群众不仅在战争年代,而且在任何时候都是报纸的立足之本。

--------------------------------------------------------------------------------

作者简介:于建群,旬邑县原底乡于家村人,现任旬邑县县剧院党支部书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会会员。

上一篇: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戮力奋进 ——重温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下一篇:用党史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