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起义的历史意义及深远影响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5-21 09:05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今年是旬邑起义爆发90周年纪念。旬邑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在陕西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农民起义之一。与清涧起义、渭华起义一道,被誉为陕西三大农民起义。旬邑起义点燃了渭北革命的熊熊烈火,在陕西革命历史上书写了不可磨灭的一页。旬邑起义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不畏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贯彻中共中央八七会精神,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英雄气概,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当局的反动统治。旬邑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它实现了省委为配合渭华起义而在全省各地发动起义之目的,东西配合,遥相呼应,有力的策应了渭华起义。同时为以后创建陕甘边红军和根据地积累了经验、教训,锻炼了干部;并且在渭北大地传播了革命火种,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起义过程中孕育形成的旬邑起义精神,是马栏精神的重要源头,是咸阳乃至陕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旬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简要过程

  旬邑是陕西较早成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1926年春,中共西安地方执行委员会派党员王佛宗到旬邑宝塔高小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发展党员,建立了中共宝塔高小中共小组。8月,许才升等奉党组织之命回到旬邑开展革命活动。9月,在中共宝塔高小党小组基础上,建立中共旬邑特别支部和中共宝塔高小支部。中共旬邑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农民协会,保护农民利益,创办“贫民夜校”“平民夜校”等,组织农民学习文化,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培养农民骨干力量。同时,帮助建立学生联合会,开展非基督教运动,纪念“三一八”、“五四”、“五卅”等学生运动,宣传革命思想,促进了农民和学生的觉醒。并组织农民和学生,成功发动了“三河”请愿,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争士气,为旬邑起义发动和中共组织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928年春,旬邑县春荒严重,饥民遍地,地主豪绅趁机逼租逼债。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旬邑县政府更是火上加油,派军警入乡勒索,拉夫拉丁,逮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使得苦难的旬邑人民更加饥寒交迫,怨声载道。其惨状,正如当时报纸所描述:“近年来灾祲迭见,十室九空,哀鸿遍野,悲惨情状,闻者酸鼻,听者堕泪!郑侠复生,恐不能绘其梗概”。其处境,正如当时民谚所云:“农民眼前三条路,一逃、二牢、三上吊;农民身上两把刀,地租重、利钱高。”在“苛政猛于虎”的暴政下,反抗国民政府旬邑当局的不满情绪和民间力量也因此酝酿、积聚起来,客观上为旬邑起义爆发奠定的了社会基础。

  1928年5月初,许才升去省委联系工作,接受了省委要求组织武装起义,配合渭华起义的指示。返回旬邑后,许即向区委传达了省委的指示。区委书记吕佑乾在安仁村龙王庙召开了县城附近党员大会,传达省委指示。5月5日,许才升在清塬乡郝村药王庙召开党员会议,传达省委指示,决定组织、发动旬邑农民起义,建立苏维埃政府。5月6日,许才升等以抗粮“交农”为口号,发动清塬乡18个村140多名农民起义。起义军民在处决了郝村恶霸地主和省府催粮委员后,手持火枪、大刀、长矛和杈把扫帚向县城进发。沿途不断有农民加入起义队伍。5月7日,起义军占领县城,捣毁县政府,打开监狱,释放被捕的共产党员王日省、王子健、王廷碧和几十名群众,并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群众。5月8日,许才升率领数百起义农民返回清塬,一面整顿队伍,一面组织铁匠打造刀矛等武器。经过整顿,许才升挑选二百多青壮年,组成游击队,于5月11日返回县城。当晚,吕佑乾主持召开会议,建立了中共旬邑中心支部,作为起义指挥机构,并决定成立临时苏维埃政府。12日,旬邑县临时苏维埃政府成立,许才升任主席,程永盛任工农革命军总指挥。苏维埃政府下设秘书、军事、土地、经济、交通、宣传、外交及革命裁判委员会8个机构。

  在旬邑县临时苏维埃政府领导下,革命烈火迅速然遍全县,并波及到周围的邠县(今彬县)、淳化、永寿及甘肃的宁县、灵台等地。国民党反动当局非常恐惧,一方面调集军警、民团围攻旬邑县城,一方面收买起义队伍中的投机分子。5月30日,敌人攻入旬邑城内,起义失败。次日,起义领导者吕佑乾、许才升、吕凤岐、程永盛、王浪波、程国柱、王廷碧等英勇牺牲,起义失败。

  二、旬邑起义的重要历史意义

  旬邑起义是陕西农民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暴政的一次重大斗争,它的发生对中共组织以后在西北地区创建红军和根据地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实现了省委的要求,配合了渭华起义。

  1927年9月26日,中共陕西省委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做出了在陕西发动农民暴动的决定。1928年1月初,中央连续发出两封指示信,要求陕西省委发动农民起义,推翻反动统治,建立革命政权。12日,中共陕西省委发出《第二十六号公告》,要求陕西各级党部,努力鼓动和领导农民群众,“打倒豪绅、地主、官吏、一切反动派和军阀,实行彻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过渡到全陕西的总暴动,实现全陕大骚动。在部署关中武装暴动时,中共陕西省委将关中划为省东、渭北、省西、中区、东府五个暴动区,每区设一暴动委员会指挥各区游击战争,以此配合形成全陕暴动格局。旬邑划归渭北区,受中共三原县委领导。1928年3月20日,中共陕西省委在给中共中央的《陕西政治、党务报告》中提出:“(1)陕西新军阀统治之日渐削弱崩溃;(2)陕西民众革命斗争之加紧与民众情绪之高涨。”“我们亦可如广东、两湖、江西一样,形成一乡或数乡或数县的割据局面。”陕西“党主要的任务:要信赖群众,勇敢坚决的组织和领导民众所有自发斗争,并须开发民众潜伏的积愤,使其发扬爆裂,一直到暴动,夺取武装和政权,在陕西形成一割据局面,更进而夺取中心的城市,建立一省或数省联合的苏维埃政府。”这个报告还说:“全陕党员数量约为2900人”,渭北“三原县委,辖泾阳、高陵、富平、淳化、旬邑五区委,共有同志960余人”。可见,旬邑是中共陕西省委计划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重要县之一。

  旬邑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陕西渭北高原上领导的与渭华起义遥相呼应的农民革命武装起义。在渭北地区,旬邑起义率先爆发,建立了渭北地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旬邑县临时苏维埃政府,这也是西北地区较早的苏维埃政权之一。在渭华、旬邑起义带动之下,先后爆发了三原、泾阳、礼泉、淳化、永寿、咸长、澄城等地农民起义,使渭北地区成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较早的区域,农民群众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土豪劣绅望风而逃,起义影响波及陕西和甘肃宁县、灵台等地。在旬邑起义、渭华起义的接连爆发,在关中地区形成了渭北、陕东起义的掎角之势。由于渭北地区农民起义力量的配合,客观上分散了国民党的注意力,配合了渭华起义,实现了省委对农民起义的要求,推动了全省革命形势的发展。

  (二)为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积累了经验。

  旬邑起义对于我党在西北地区扩大革命影响,创建革命武装,特别是对于西北红军的创立具有重要意义。起义过程中改编建立了人民的武装——渭北工农革命军,并下设3个连,是渭北地区第一支由农民武装发展而来的武装力量。虽然起义军在反动势力的疯狂围攻下很快失败,但革命火种仍得以保留,起义余留下来的部分力量,转入旬邑石门山区,成立了旬邑游击队,长期活跃于石门、马栏和陕甘地区,是陕甘边区最早的游击队之一,成为后来红军陕甘游击队的一部。正如曾任刘志丹的警卫员于占彪1984年在接受采访时说:“旬邑游击队开始时,领导是吕振邦,他是队长,程双印是政委,这是陕甘边最老的游击队。”通过两年多的独立斗争,旬邑游击队积累了丰富了武装和游击斗争的经验。1932年2月,旬邑游击队与谢子长、刘志丹领导的红军陕甘游击队接上关系,编入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二大队,成为陕甘游击队重要组成力量,加速了陕甘地区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进程。

  (三)锻炼了干部,鼓舞了旬邑人民的斗志。

  旬邑起义是中共组织依靠农民力量的武装斗争,对渭北乃至陕甘地区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冲破了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充分显示了旬邑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共产党员和旬邑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极大鼓舞了旬邑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的信心,丰富了陕甘边地区进行武装斗争的实践,为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积累了宝贵经验,在陕西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旬邑起义深刻教育和锻炼了党的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播下了革命火种,为以后的革命斗争培育一大批革命英才,涌现了崔廷儒、崔维峻、蒙定军、于占彪、马志超,甘肃革命先驱王孝锡、王晓时等一批革命骨干和出类拔萃的领导人物。崔廷儒,宝塔高小学生,参加旬邑起义时年仅17岁,后曾任中共陕西省委秘书长、中共宁夏工委书记,1941年4月被国民党顽固派杀害于银川。蒙定军,参加旬邑起义年仅15岁,后长期负责中共在十七路军和三十八军党的工作,在西安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挥了特殊作用。毛泽东称中国共产党在三十八军的工作为“统一战线的典范”。崔维峻,获取了关乎红军命运的密电码,为红四方面军粉碎四川军阀的“六路围攻”起了重要作用。

  三、旬邑起义的历史影响

  旬邑起义,点燃了渭北地区的革命烽火,对推动了陕甘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奠定了基础,使之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旬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推动了革命向前发展,为此后创建陕甘边根据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共陕西省委在考虑建立红军和根据地时,把旬邑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1929年7月19日,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在给中央的第一号报告中说:“栒邑组织溃散后,直到最近由流落的同志自动组织与临委发生关系,邠州、淳化亦恢复组织,由栒邑管辖,同时接连栒邑之甘肃正宁,亦发生组织,甘肃工作今后亦可开始发展。”“陕、甘接连之栒邑山中有数百人,枪械很多,已派二十余同志打入活动”。这说明,旬邑的革命活动,对于中共陕西省委建立在陕甘边一带建立根据地是有着重要影响。

  1932年9月17日,中共陕西省委制定的边区军事计划中,关于“根据地的创造与改造”部分中提出:“边区范围目前以旬邑职田、清水塬、土桥塬、淳化鞍子坡、白厢塬、盘克塬、耀县照金、马栏一带、正宁之山河北塬、盘克塬、湫头塬、寺村塬周围400里为中心,军事根据地在湫头塬。”军事计划还提出:“应广泛的运用农民游击队的活动和红二十六军的配合起来,肃清旬邑淳化间的敌人,以取得与渭北游击战争的汇合,使渭北苏区与陕甘边新苏区打成一片”。这说明,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建立陕甘边根据地的计划中,边区范围以旬邑、淳化、耀县、正宁为中心。红军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在创建陕甘边根据地的过程中,旬邑及马栏镇,一直是其最重要的活动区域,即便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心转移到照金、南梁,但马栏处于两个地区的枢纽地带。在这个过程中,率先在关中擎举苏维埃旗帜的旬邑人民,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推动了西北苏维埃运动的发展。同时为陕甘边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和壮大,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使之最终发展成为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二)培育形成了旬邑起义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通过回顾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旬邑革命历史,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出:旬邑起义是中共陕西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革命先驱和旬邑人民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开展革命斗争、创建革命武装、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旬邑起义失败后,旬邑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许才升等同志从被捕到牺牲,一直高呼口号:“共产党人是杀不光的,我们的仇是有人报的”“二十年后,我们的镰刀斧头会断送你们的性命”“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一代代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孕育形成了“敢举红旗、不畏牺牲、矢志不渝、英勇不屈 ”的旬邑起义精神。正是在这个精神的指引下,党在旬邑地区的革命斗争虽屡遭挫折,但却能最终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建成红色政权,迎来全民族抗战。因而,旬邑起义精神是马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源头之一,是旬邑乃至陕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仍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三)旬邑起义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伟大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旬邑起义精神作为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时代精神的升华与结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旬邑起义精神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本质和境界,对共产党人有着极强的价值引导作用,有利于党员坚守理想、信念,保值昂扬向上的斗志;旬邑起义精神蕴含着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质,是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的精神支柱;旬邑起义精神是一种政治资源,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们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鲜活教科书,是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素质的精神食粮,是推进追赶超越、脱贫攻坚的精神推动力量。正如1984年1月24日习仲勋同志的题词所讲的:“燃烧起渭北革命火焰的旬邑暴动是值得永远纪念的,以资教育后来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


                                                                    作者: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姚文琦

                                                                            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征编组组长  李小涛

上一篇:旬邑起义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下一篇: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戮力奋进 ——重温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