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生:浅论马栏精神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05 16:11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马栏地处陕甘革命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及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南端,距陕西省城西安仅一百余华里,是根据地的“南大门”。在中国革命漫长的岁月中,以马栏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起过特殊的重要的作用,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马栏精神。马栏精神是以马栏为中心的关中根据地(分区)军民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创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笔者从关中革命斗争史发展的角度,对马栏精神的内涵进行粗浅的探讨。

笔者认为,马栏精神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敢举红旗

1927年7月,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于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先后叛变革命而失败。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屠杀政策和严重的白色恐怖,是偃旗息鼓,还是继续革命?对此,中国共产党以武装斗争的实际行动作出了明确回答。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这时,中共中央虽然确定了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方针,但仍提出组织工农暴动于革命的国民党旗帜之下。一个多月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根据形势的变化通过决议,放弃“左派国民党”的旗帜,提出了宣传和建立苏维埃的口号。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放弃了左派国民党的旗帜,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秋收起义受挫后,起义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上井冈山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周文雍、杨殷、叶剑英等领导的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党还领导了其他一系列起义,在受到挫折后,保留下来的部队,相继转入农村和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为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红军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八七会议精神传到陕西后,中共陕西省委在1927年9月26日至27日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政治形势与工作方针决议案》、《关于接受中央“八七”决议案及其指示之决议案》、《关于军事运动决议案》、《关于农民斗争决议案》等文件,指出:“西北上的广大贫苦农民群众,必能在我们领导之下成为一种无敌的革命力量!”提出“组织工农穷苦民众,率领他们向敌人进攻”,“在土地革命的政纲之下,领导农民群众,作一切公开与秘密的斗争,创造乡村的农协政权。”决定“今后应尽力的将党的基础树立到农村中去,并尽力在斗争中吸收大量急进的贫农到党中来。”“今后军队中的工作应与农村一样的注意深入,健全军队中的支部,大量的吸收由农村中来的革命青年。”号召“党到农村中去!”“党到军队中去!”省委扩大会议不久,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白乐亭于10月领导发动了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清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产生了很大影响,培养了西北地区的一批武装斗争骨干。

旬邑(当时为栒邑)是陕西建立党团组织最早的县之一。1926年初,旬邑籍学生许才升、宁可齐、王日省在西安读书期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春,中共西安地方执行委员会派党员王佛宗到旬邑 宝塔高小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发展党员,建立了中共宝塔高小党小组。8月,许才升等奉党组织之命回到旬邑开展革命活动。9月,在中共宝塔高小党小组基础上,建立中共旬邑特别支部和中共宝塔高小支部。中共旬邑特支成立后,发展了一批团员,成立了共青团宝塔高小支部。

旬邑党团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926年秋,根据陕西省农民协会的指示,中共旬邑特支领导成立县农民协会。不久,职田镇、太峪、张洪、土桥、底庙、清原等6个区也先后建立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1000多人。农民协会建立起自卫团、自卫队,以大刀、长矛等原始武器打击土豪劣绅,保护农民利益。农民协会还举办“贫民夜校”、“平民夜校”等,组织农民学习文化,接受革命思想,为农民运动培养骨干力量。1927年3月,在魏洛村建立的党支部,是旬邑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在农民运动普遍开展的同时,旬邑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如非基督教运动,纪念“三一八”、“五四”、“五卅”等等。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先后派暴露身份的吕佑乾、吕凤岐、王浪波、蒲玉阶等到旬邑开展工作。10月,中共旬邑特支更名为中共旬邑区委,书记为吕佑乾,组织部长吕凤岐,宣传部长王浪波。区委下辖5个支部,有57名党员,还有一个团支部。鉴于旬邑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发展和党的力量比较强,1928年1月12日,中共陕西省委发出通告,将旬邑列入关中区,准备暴动。3月20日,中共陕西省委在给中共中央的《陕西政治、党务报告》中提出:“(1)陕西新军阀统治之日渐削弱崩溃;(2)陕西民众革命斗争之加紧与民众情绪之高涨。”“我们亦可如广东、两湖、江西一样,形成一乡或数乡或数县的割据局面。”陕西“党主要的任务:要信赖群众,勇敢坚决的组织和领导民众所有自发斗争,并须开发民众潜伏的积愤,使其发扬爆裂,一直到暴动,夺取武装和政权,在陕西形成一割据局面,更进而夺取中心的城市,建立一省或数省联合的苏维埃政府。”这个报告还说:“全陕党员数量约为二千九百人”,渭北“三原县委一,辖泾阳、高陵、富平、淳化、栒邑五区委,共有同志九六○余人”。可见,旬邑是中共陕西省委计划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重要县之一。

5月初,许才升去省委联系工作时,接受了省委要求组织武装起义的指示。返回旬邑后,向区委传达了省委的指示。区委书记吕佑乾在安仁村龙王庙召开了县城附近党员大会,传达了省委的指示。5月5日,许才升在清原乡郝村药王庙召开党员会议,传达省委指示,决定领导旬邑农民起义,建立苏维埃政府。5月6日,许才升等以抗粮“交农”为口号,发动清原乡18个村140多名农民起义。起义军在处决了郝村恶霸地主程茂育和省府催粮委员梁武后,向县城进发。沿途不断有农民加入起义队伍。5月7日,起义军占领县城,捣毁县政府,打开监狱,释放被捕的共产党员王日省、王子健、王廷碧和几十名群众,并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群众。5月8日,许才升率领数百起义农民返回清原,一面整顿,一面组织铁匠打造刀矛等武器。经过整顿,许才升挑选二百多青壮年,组成苏维埃红军渭北支队,于5月11日返回县城。当晚,吕佑乾主持召开会议,成立中共旬邑中心支部,作为起义指挥机构,并决定成立临时苏维埃政府。12日,旬邑临时苏维埃政府成立,许才升任主席,程永盛任工农革命军总指挥。苏维埃政府下设秘书、军事、土地、经济、交通、宣传、外交及革命裁判委员会8个机构,由吕凤岐任秘书主任,程永盛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程百印土地分配委员会委员长,蒲玉阶任经济委员会委员长,程国柱任交通委员会委员长,王浪波任宣传委员会委员长,王日省任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程雨顺任革命裁判委员会委员长。

旬邑县临时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革命烈火迅速然遍全县,并波及到周围的邠县(今彬县)、淳化、永寿及甘肃的宁县、灵台等地。国民党反动当局非常恐惧,一方面调集军警、民团反攻旬邑县城,一方面收买起义队伍中动机不纯分子。5月30日,敌人攻入旬邑城内,起义失败。次日,起义领导者吕佑乾、许才升、吕凤岐、程永盛、王浪波、程国柱、王廷碧等英勇牺牲。起义军保留下来的30多人,在程百印、程双印、吕振邦率领下,转入旬邑石门山区,成立旬邑游击队,坚持斗争。1930年9月,与刘志丹领导的陕甘游击队接上关系,编入陕甘游击队第二大队。

旬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推动了革命向前发展,为此后创建陕甘边根据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中共陕西省委在考虑建立红军和根据地时,把旬邑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1929年7月19日,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在给中央的第一号报告中说:“栒邑组织溃散后,直到最近由流落的同志自动组织与临委发生关系,邠州、淳化亦恢复组织,由栒邑管辖,同时接连栒邑之甘肃正宁,亦发生组织,甘肃工作今后亦可开始发展。”“陕、甘接连之栒邑山中有数百人,枪械很多,已派二十余同志打入活动”。这说明,旬邑的革命活动,对于中共陕西省委建立陕甘边根据地是产生了影响的。红二十六军成立后,1932年9月17日,中共陕西省委制定的边区军事计划中,关于“根据地的创造与改造”部分中提出:“边区范围目前以旬邑职田清水原土桥原淳化鞍子坡白厢原盘克原耀县耀[照]金马兰一带正宁之山河北原盘克原九[湫]头原史[寺]村原周围400里为中心,军事根据地在九[湫]头原。”这个军事计划还提出:“应广泛的运用农民游击队的活动和红廿六军的配合起来,肃清旬邑淳化间的敌人,以取得与渭北游击战争的汇合,使渭北苏区与陕甘边新苏区打成一片”。这说明,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建立陕甘边根据地的计划中,边区范围以旬邑、淳化、耀县、正宁为中心。红军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在创建陕甘边根据地的过程中,旬邑及马栏镇,一直是重要的活动区域。

上述考察说明,旬邑是关中地区最早举起苏维埃旗帜的县,并且坚持斗争,为陕甘边根据地的建立,为西北苏维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不畏白色恐怖,敢举红旗,向旧世界开战,是旬邑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特点。因此,笔者认为,马栏精神的第一个内涵为敢举红旗。

二、砥柱中流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陕甘宁边区政府于9月成立。中共中央决定将原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关中特区划归陕甘宁边区领导。10月,关中特区改为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关中分区辖赤水、淳耀、新正、新宁县和双龙中心区(分属陕西旬邑、淳化、耀县、同官、宜君、黄陵和甘肃正宁、宁县各一部分),总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北面与陕甘宁边区接壤,东、西、南三面与国民党统治区接壤,为一个北宽南窄、狭长的囊形地带。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对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不断制造摩擦事件。关中分区处于陕甘宁边区最南端的位置,三面受国民党胡宗南顽军包围和封锁,是反摩擦的前沿阵地。1939年1月和5月,国民党顽固派就制造了迫害和屠杀八路军荣誉军人的“土桥事件”和“旬邑事件”。顽固派还袭占了八路军驻防的宁县和镇原县。顽固派还调兵遣将,修筑工事,训练保安队等武装,企图对关中分区进攻。

面对顽固派制造的反共摩擦,以习仲勋为书记的中共关中分委制定的策略是:第一,在任何情况中,都要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抗战。第二,以政治进攻为主,准备战争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下进行。第三,如对方突然向我袭击,或占我某一地区,我则一定要派出兵力深入到其后有利地区活动,打垮反动基础,扶植进步力量,以达到保卫边区,保卫关中分区的目的。根据以上的策略,关中分区中心工作是:第一,巩固自己,从党政军三方面做起,先由组织上、思想上和政治上巩固起来,然后再从各种工作中活跃下层,打下巩固的能够战斗的基础。第二,扩大自己。在武装力量方面,先完成扩兵计划;在财务准备上,先完成征粮工作。在统一战线方面,先尽一切可能争取同情者,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力量。第三,动员群众。首先是动员自卫军;其次是在全体老百姓中进行极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再次是做各种群众工作;最后是动员老百姓把一些必要的据点构筑坚固,将一些没有安全保障粮食仓库分散给老百姓保存。第四,加强锄奸保卫工作。

1940年3月30日下午,关中分区军民在马家堡召开反汪拥蒋大会时,遭到驻旬邑职田镇的国民党军的火炮轰击和机枪扫射。顽军同时向新正县四区看花宫一带进攻。中共关中分委立即停止开会,分区部队紧急出动,击退来犯之顽军。鉴于顽固派军队有大举进攻之势,分区领导决定机关和学校转移至距马家堡以北10余里的长舌头。6月中旬,关中分区机关又撤到阳坡头。5月至6月,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向关中分区发起武装进攻64起,抢劫骚扰38起,先后占领了正宁、宁县、淳化、旬邑四个县及关中分区新正县四区、六区和赤水县的官庄、梁庄等地5个区40多个乡。

针对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的新情况,习仲勋指出:“自从国民党顽固派制造职田镇军事摩擦事件以后,封锁陕甘宁边区南线的国民党部队对我关中分区的进攻,由以前的偏重于政治方面,转向了主要的军事进攻。关中分区的反摩擦斗争进入了一个新形势。在目前,我们的总策略是,一方面发动全关中人民组织起来,进行深入的战争动员,提高群众保卫关中分区、保卫家乡的热忱,另一方面揭露反共顽固派的阴谋及其罪恶行为,以便孤立与打击之,完成保卫关中分区的总任务。”他强调,虽然顽固派现在是以军事进攻为主,我们在军事也加紧准备,但军事斗争服从于政治目的,即为了团结进步,以便坚持抗战,所以对顽固派的斗争,仍是以政治为第一位。他要求揭露顽固分子的欺骗宣传,开展广泛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广大群众及进步人士围绕在我党提出的“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口号周围。他还提出了加强反顽斗争的组织与领导问题:“1、在顽固派军事直接进攻的区域,应组织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反摩擦斗争和各项工作。2、在顽固派军队占领的地区,干部都要到游击队上去。3、适当配备区、乡干部,以便领导反摩擦的军事斗争。”

由于以习仲勋为书记的中共关中分委制定了正确的策略和各项具体措施,关中分区军民在反顽斗争中进行了大小数十次战斗,并取得了胜利。5月15日,关中分区驻店头的独立第三营,将驻马栏的顽军保三旅一个营击溃,缴枪70多支。5月18日,关中分区派出警卫队和工作组进驻马栏,进行选举,建立民主政权。6月8日,国民党陕保四支队郭相堂、旬邑县保安团团长李养之两部进占关中分区赤水县井村。6月14日至17日,关中分区独立第三营配合警备第八团一部经过战斗,夺回井村。6月17日,马栏新区被顽固派重占。25日,关中分区部队又将顽军击退,重新收复马栏。7月底,关中分区部队又将侵占庙湾、柳林的国民党顽军保二旅击溃。8月14日,关中分区部队消灭侵占新正六区牛坡堡国民党保四支队第三大队李树铭中队。9月17日晚,分区部队又歼灭驻底庙的顽军一个中队,并将该地区失地全部收复。

1945年7月21日,抗战即将胜利之即,国民党军暂编第五十九师、骑兵第二师突然向关中分区的爷台山地区发起攻击。关中分区警一旅及新四旅一部英勇自卫。23日,国民党军预备第三师投入进攻。陕甘宁边区部队激战七天,终因寡不敌众撤出该地区。国民党军占领了爷台山地区宽100里、纵深20多里的地方,企图继续北犯。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成立爷台山反击战临时指挥部,任命张宗逊位司令员,任命长期在关中分区担任党政军主要领导职务的习仲勋为政治委员。8月8至10日,陕甘宁边区参战部队经过三天激战,赶走了来犯的国民党军队,收复了全部失地,取得了爷台山自卫反击战的彻底胜利。

在艰苦岁的月抗战中,关中分区军民在习仲勋等同志的领导下,如陕甘宁边区的南天一柱,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历次反共逆流中傲然挺立,保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安全,保卫了中共中央的安全,为坚持抗战,争取抗战成为人民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笔者认为,马栏精神的第二个内涵为砥柱中流。

三、艰苦奋斗

国民党顽固派不但制造军事摩擦,而且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经济封锁,使边区物质条件处于极度困难之中。面对艰难困苦,关中分区军民积极开展各方面建设,向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共中央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开展大生产运动。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1月,为了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再次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关中分区响应毛泽东、中共中央的号召,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中共关中分委成立了生产委员会,组织党政军民学开荒种田,并规定党政机关干部每人种地6亩,学校每人种地2亩。

关中分区警一旅推出“背枪上战场,禾锄到田庄”的口号,首长以身作则。关中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张德生变工种粮18亩、种菜2亩、种棉5分、种烟叶若干,计划纺毛线5斤、收烟叶30斤、交3担细粮做公粮。警一旅旅长文年生和副政治委员晏福生等与警卫员变工种粮种菜70亩。关中师范(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的师生也积极投身大生产,以班为单位参加开荒运动。

开荒运动使关中分区经济极大地得到改善。截止1942年上半年,清塬区一乡共开荒3200亩,年增产粮食20余万斤。关中分区机关驻地马栏共开荒8100余亩。1943年,关中分区党政干部开荒1987亩,年增产粮食433石,部队开荒32000亩,年增产粮食3300石,群众开荒11.39万亩,年增产粮食18400石。截止1944年,关中分区共开荒36.28万亩,分区机关开荒4558亩,淳耀县机关开荒1654亩,赤水县机关开荒1594亩,新宁县机关开荒1792亩,新正县机关开荒5875亩,学校开荒8000亩,群众开荒31万亩。粮食增产,使群众生活大幅度提高。如新正县三区阳坡头村36户村民,经过开荒,15户贫农达到中农水平,3户雇农接近中农水平。

在大生产运动中,关中分区还广泛开展劳动模范运动,涌现出了义仓模范张清益、模范仓库主任赵澄玉、模范纺织合作社主任贾恒春、模范班头石明德、模范抗日军属张桂英、拥军模范郭自力、模范治安保卫工作者焦自兴、劳动英雄赵澄璧,移民英雄薛金荣、冯云鹏、段生珍等。其中,张清益还被授予“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关中分区1944年春耕动员会和秋收总结会,评出县级劳动模范57名、乡级劳动模范213名。40多名劳动模范代表关中分区出席了1945年1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表彰大会。

(二)发展教育事业。

关中分区重视发展教育事业,1939年全区完小有9所,初小243所。1944年,分区提出了“民办公助”的办学方针,各县小学教育和冬学、夜校、半日班、识字班蓬勃发展,并兴起了民办学校的热潮。到年底,全区有完小4所,中小9所,普小21所,民办学校99所,夜校62所,读报识字组282个。分区办的中等教育有:鲁迅师范学校、陕北公学旬邑分校、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等。

当时由于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学物质条件十分困难。没有粉笔,就用木炭、白粘土做。没有纸张,就用桦树皮代替。没有教室,就在大树底下上课。没有课本,就拼命记笔记。总之,克服种种困难,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满足了坚持抗战的需要。

(三)发展文化事业。

1、建立八一剧团。关中分区原有七月剧团、关中剧团、关警剧团,1942年1月合并成立八一剧团。八一剧团成立后先后排练了秦腔现代戏、传统戏,眉户现代戏、传统戏,歌剧、话剧等250多个剧目。著名的有《张清益》、《胡文贵》、《屈原》、《军民一家》、《劳军》、《做军鞋》、《抓壮丁》等,在分区各地演出,深受欢迎。八一剧团还到延安演出,朱德总司令和一些中央领导同志观看后,给予较高评价。

2、普遍开展群众文艺活动。关中分区群众文艺非常活跃,特别是新秧歌运动开展普遍,创作出了《新开荒》、《新小放牛》、《九一八》、《卢沟桥》、《救国公粮》、《新十绣》、《反对摩擦》、《保卫边区》、《大生产运动》、《百团大战》、《读书识字》、《反特务》、《改造二流子》等秧歌剧本,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新正县马栏乡贫苦农民汪庭有,利用民歌《绣荷包》填新词,歌唱毛泽东、歌唱新生活。后来艾青将新版《绣荷包》改成《十绣金匾》,很快在边区传唱,并在全国流传,成为红色经典歌曲。

3、创办《关中报》。《关中报》是中共关中分区委的机关报,1940年4月12日由时任分委书记的习仲勋提议创刊。最初由习仲勋题写报名,创刊一周年时,毛泽东为《关中报》题写报名。《关中报》创刊时为油印、4开两版周报,创办一周年时,改为三日出一张。1944年9月,《部队生活》与《关中报》合并,改为5日出一张。《关中报》社后又兼出版《学习导报》、《大众读物》、《时事要闻》等油印报。《关中报》曾在中共西北局召开的宣传部长会议上,被一致认为是边区各分区中办得较好的报纸。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曾给予高度评价:“《关中报》办的最好!”

(四)开办卫生事业。

关中分区重视卫生事业,新正县抗日民主政府大力宣传卫生科学知识,教育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揭穿巫医骗人害人活动,发动组织民间中医为群众治病,并利用当地药物资源,开展群众性防病治病工作。1944年,关中分区召开了文教卫生工作会议,推动了全分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同年8月,关中分区医药研究会成立,主要职责是指导、推动全分区医药卫生工作,组织中西医创办卫生合作社,为群众防病治病。该会成立后,即筹办了马栏医药合作社,后又在马栏创办了卫生实验室。为了把卫生事业普及到农村,各县、乡以两三个自然村成立卫生小组,开展卫生竞赛活动,组织各乡村经常开展卫生检查评比活动,表彰奖励卫生先进家庭和个人。1944年9月湫头镇郭德林被新正县政府树立为模范卫生家庭。后来,《解放日报》还对郭德林的模范卫生事迹作了报道,号召在全边区推广。

在物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关中分区做了这么多开拓性的事业,充分展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笔者认为,艰苦奋斗是马栏精神重要内涵之一。

四、勇夺胜利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全面内战,调集兵力,不断对关中分区进犯。关中分区部队奋起抵抗,从1946年8月至1947年2月,毙伤俘敌人1700余人,收复30多个村镇,解放群众3万多人。

关中分区似一把尖刀刺向国民党统治区,胡宗南为了进攻延安,必须先夺取关中分区。1947年2月17日,胡宗南部7个整编旅共5万多人,在空军的配合下,从东、西、南分七路向关中分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在敌人数倍于我,企图将我主力部队和分区党政军机关一举包围消灭的情况下,经中共中央同意,关中分区党政军机关和驻军于2月19日撤离马栏。20日,马栏被国民党军占领。这时,关中分区大部分被敌占领,各县独立营和游击队坚持斗争。

3月13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代司令王世泰根据彭德怀指示,在宜君上畛子召集中共关中地委和警一旅负责同志开会,决定以警一旅旅部为指挥机关,指挥收复关中行动;以警一旅第三团第一、第三营600余人组成收复关中先遣队,警一旅参谋长刘懋功任指挥,中共关中地委副书记杨伯伦为政治委员,率领先遣队先行南下;王世泰率领指挥部与警一旅第三团第二营为第二梯队,与警三旅第五团会师后,共同南下收复关中失地。收复关中分区行动从3月16日开始,到4月12日结束,歼敌2000余人,相继收复赤水、新正和马栏,完成了收复关中失地的任务。

重点进攻陕北的国民党军占领延安后,欲打通咸阳至榆林的公路,封锁黄河,围歼西北人民解放军主力于陕北,先后对关中分区进行四“清剿”。警一旅、警三旅在游击队、民兵的配合下,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经过历时10个月的斗争,歼敌4300余人,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清剿”。在这个过程中,关中分区越战越强,辖区扩大近一倍,人口由12万增至17万,武装力量扩大三分之二。关中分区的反“清剿”战斗,有力地配合了西北野战军主力的作战。

1948年4月中至5月下旬初,西北野战军发动西府战役,一度解放了关中国民党统治的下关中地区的旬邑、永寿、邠县、长武和西府地区14座县城。1949年7月,西北野战军又先后组织发动了陕中战役、咸阳阻击战、扶眉战役,最终使整个关中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关中分区人民群众积极支援解放军作战,抬担架、护理伤病员、运送弹药和粮食、做军鞋、修工事等等,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关中分区军民不为国民党军的汹汹气势吓倒,反而越战越强、越战越勇。笔者认为,勇夺胜利是马栏精神重要内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马栏精神的内涵为:敢举红旗,砥柱中流,艰苦奋斗,勇夺胜利。马栏精神不但有历史价值,更具有时代价值。它将激励关中人民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王新生


上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下一篇:张俊彪: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试谈马栏精神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