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旬邑县烤烟产业的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24 16:06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旬邑县地处渭北旱塬,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耕性良好,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适宜发展烤烟生产。1975年,因市场上烤烟短缺,卷烟生产工业原料供不应求,国家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影响,政府实行了对烤烟生产的奖励政策,旬邑开始小面积试种烤烟。到1977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1613亩。改革开放以后,旬邑县立足当地资源,趋利避害,因势利导,通过一系列措施,紧抓烤烟生产,使烤烟成为旬邑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一、旬邑烤烟生产的初步发展(1980年至1995年)

旬邑烤烟发展初期,由于受农村传统作务、以及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市场价格影响,产值低下(亩均产值仅220元、斤均价0.63元),群众的烤烟生产积极性不高,烤烟产业未能得到较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得到提高,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及多种经营的展开,为全县烤烟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力地保证。

1980年,旬邑烤烟生产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截止1983年,烤烟生产曾有两次中断。1984年,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技术进步、科技兴烟”的发展战略思路,以“计划种植、主攻质量、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为生产指导方针,开始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尝试推广新的烤烟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广九九(尺)、八八(尺)见方的烤房,提升了烤烟烘烤水平。同年,旬邑被陕西省确定为烤烟基地县。烤烟生产的发展,标志着旬邑农村商品经济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成为旬邑烤烟生产的里程碑。

1985年3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旬邑县烟草公司,隶属县供销联社管理。同年,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在湫坡头乡北崖头村试验示范地膜烤烟栽培4700亩,长势良好,比无地膜栽培发苗快、落黄早、叶面大,烘烤期提前了10天。自此,县委、县政府开始推广地膜栽植烤烟技术,大力提升烤烟的栽植技术和烤烟质量,推动烤烟规模化种植。

1986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旬邑县烟草专卖局,与县烟草公司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政企合一,隶属于咸阳市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和旬邑县人民政府双重管理,统管全县烟草产销工作,彻底改变了之前旬邑无烟草专管机构的状况。县烟草公司随即在丈八寺、郑家、排厦榆林子、原底庄里、张洪皇楼、太村东河、职田照庄、湫坡头甘店和底庙西牛设立烟草收购点,全县当年推广地膜栽植烤烟2万亩

1987年,全县推广和应用烤烟地膜栽培化,使烤烟的内在生产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根据土地茬口、地力品种推广科学配方施肥,全县70%的烟田被省市认定为施肥示范田。1988年,县委、县政府召开纸钵育苗器技术推广现场会,推广湫坡头镇看花宫村何善存所制作的纸钵育苗法;并实行《双低温烘烤法》,改进烤烟烘烤技术,提升了烤烟生产效率和质量。当年又增设湫坡头北崖头、底庙郭村、土桥北沟3个收购点。到1989年,全县实现了烤烟育苗纸钵化,纸钵育苗法被作为发明专利,在全国烟草工作会上进行了经验介绍和推广。

1990年,将全县划分为5个区,塬、坡两种地形,选取64个土样,提出了“测土配方施肥”,制定推广50多种施肥方案,使烤烟种植施肥率当年达到了95%以上,并持续推广烤烟种植新的方式方法。同时,充分借助多种经营 “108”(即建成10万亩优质苹果、8万亩烤烟)工程的东风,到1992年底,烤烟面积年均稳定到8万亩,年总产1.38万吨、产值3905万元

1985年到1995年十年间,旬邑县始终坚持“技术进步、科技兴烟、富县强民、治穷致富”的战略,全县累计种植烤烟57.83万亩,烟农直接收入达到3亿多元,给旬邑地方财政提供税收8110.8万元。旬邑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烤烟生产、收购工作先进县,10次被省政府命名为烤烟生产、收购先进县。旬邑烤烟生产初具规模,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柱,加速了旬邑脱贫致富的进程,奠定了农民向小康生活迈进的基础。

二、旬邑烤烟产业的转型发展(1996年至2007年)

进入“九五”时期,旬邑县委、县政府继续将烤烟产业作为农民短期内增收的重要产业来发展,开始采用“公司+农户”的方式,注重烤烟的产业化发展进程,大力推广TET烟草生长调节剂浸种和引进包衣种子,实行高效节能蜂窝煤烤房和烘烤技术,降低烟叶烘烤成本,提高烤烟产量和质量,增加烟农经济收入。

1996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烤烟生产逐步向产业化进程迈进。一是实行计划种植合同收购,由县烟草公司直接与烟农签订生产收购合同,并按合同约定无偿提供烟种、育苗纸和一定数量的化肥,对种植10亩以上的种烟大户无偿提供农药。二是实行烟叶税收与乡镇财政挂钩,实行税收返还制度,县乡两级签订合同,将烤烟面积、收购量及税收任务分配乡镇,年终统一结算,未完成任务的扣减乡镇财政经费。三是实行重奖重罚,对于完成年初烤烟面积任务的奖励乡镇一把手3000元,未完成的进行处罚。四是实行县级党政事业单位包村抓烟责任制,将烤烟生产任务分配至部门,并与单位经费、人员工资挂钩,保证烤烟生产任务完成进度。五是实行示范带动,县级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都建立指挥田、示范田,典型示范,促进烤烟生产水平。通过推广科学技术、稳定发展规模,提升生产质量,到1996年,全县烤烟面积53614.5亩,总产量12320.2吨,亩产提高了573公斤,面积下降了,产量提高了,为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提升了空间。

1998年11月17日,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发展优质烤烟生产的决定》,指出今后烤烟生产方向是“稳定面积,主攻质量,利益驱动,提高效益”,调整种植布局,烟田逐步向种烟能手集中,发展种烟大村大户。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由县政府与县烟草公司签订产值、收购量、税收任务责任书,县烟草公司与烟农签订产销合同,保产值、保质量、增效益,当年种植面积下降到30499.5亩

2000年以后,基于全县优质苹果崛起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烤烟生产面积逐渐缩小,但是生产效益在稳步提升。在烤烟面积的减少下,全县收购点调整为城关、底庙、后掌、太村镇东河、排厦榆林子、底庙东牛和产场7个。2003年,以底庙、湫坡头、马栏、职田4个乡镇为重点,引进新品种,提高作务水平,推动烤烟生产健康发展,力争保持每年烤烟面积稳定在3万亩,实现税收300万元2004年,取消了县烟草公司的法人资格,成立了旬邑县烟草分公司,由咸阳市烟草公司直接管辖,使烟草管理体制进一步顺畅,更有利于全县烤烟事业的发展。

2005年,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采取“区域种植,规模生产,主攻质量,提高效益”的思路,以中上部塬区乡、镇为重点,继续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完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烟农作务水平。到2007年,全县烤烟面积减少到22000.5亩,中上等烟的比例由1984年的59.9达到了78.9%。同年,旬邑县被陕西省烟草专卖局批准为省级烤烟示范区,成为陕西烤烟四大县之一。到2007年,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布局中,全县烤烟面积逐步稳定在2至3万亩左右。

三、旬邑烤烟产业集约化发展(2008至2018年)                                                                      2008年以后,随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烤烟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新变化,即由大范围的广种向集约化、集中连片的发展转变。同时,烤烟的基础设施及各项保障措施较之前有了较大改观和稳步提升。2008年,旬邑烤烟产业开始机械化起垄移栽、专业化大棚育苗。全县调整为底庙东牛、西牛和湫坡头镇椒村、太村东河、职田、马栏6个收购点,并实行“一证”(产销合同证)、“一卡”(售烟登记卡)烟草收购。

2009年,县委、县政府推行现代烟草农业模式,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办法,开始推行大镇、大村、大户发展模式,走专业化、规范化的烤烟产业发展路子。2010年,建成了马栏镇底原子烟叶生产合作社示范基地,使烤烟生产的现代化育苗、烘烤炉群、种植基地初具规模。2010年全县调整为东河、职田、马栏、底庙共4个烟站。

2011年,在马栏镇底原子烟叶生产合作社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县委、县政府在底庙、马栏、湫坡头、职田、太村、清塬6个种烟乡镇、49个村、981户发展专业的烤烟生产。同时,逐步加大对烤烟生产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建成XYⅡ型智能化烤房86座,修建集雨水窖58口,打深水井2眼,铺筑宜烟道路21公里,建成机耕路10条36708米,管网工程1处2000米。全县配备剪叶机8台,起垄覆膜机15台,移栽机4台,植保机20台,拖拉机6台,旋耕机2台,完成总投资515万元。改建成咸阳市第一个标准化烟站旬邑县营销部椒村烟站,建成咸阳市最大的烟水配套工程旬邑县底庙烟田灌溉工程,并与川渝中烟“娇子”签订合作建设原料供应基地。

2012年,全县烤烟种植继续集中分布在底庙、马栏、湫坡头、职田、太村、清塬6个种烟乡镇,推广集约化育苗、配方施肥、机械化起垄移栽、打顶抹杈、新式烤炉,烟叶烘烤推行“三段五步式”密集烘烤技术。烤烟扶持政策由产前物资扶持调整为产后资金扶持,亩均收入增加了300多元,建立了烟田救灾补偿机制。在技术管理上,全面组织实施了《咸阳烟叶综合标准体系》,县烟草公司配备一支30人的技术员队伍,利用烟站进行技术指导,定期培训烟农,技术包干,实地指导。同年,投入125万元建成了6连体智能育苗大棚1座,投入219万元修建机耕路3条14.2公里,修建烤房39座,投入6万元配套拖拉机10台,烤烟基础设施和生产工具得到改善提升。

2013年,县委、县政府坚持“做实、做精、做出特色”的烤烟生产指导思想,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统领,以烟农增收为重点,做实面积、稳定规模。全县种植烤烟5600亩,分布在4个种烟镇,17个种烟村,375户。投资328.78万元修建马栏坪里烤烟主干路17公里;投资59.27万元建设马栏坪里育苗大棚工程5座;投资16.39万元建设马栏底塬子晾烟棚30座;投资168万元修建烤房56座;投资7.2万元维修烤房55座,烤烟生产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到2013年底,全县实现烤烟总产值1576.02万元,取得税收346.72万元

2014年,县委、县政府坚持立足现实、谋求长远的指导思想,突出“三个优化”和“做实做精”,立足“服务、技术、质量、管理”4个重点,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突出烟农增收。全县种植烤烟5400亩,分布在4个种烟镇,15个种烟村,330户。继续投资426.48万元建设马栏后掌烘烤工场附属工程;投资160万元新建烤房64座;投资15.4万元维修烤房117座。2014年,全县烤烟实现总产值1610.13万元,取得税收354.23万元

2015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稳定发展为基础,突出“三优化”,从集中连片和户均规模两个方面入手,开展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探索,烟叶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得以提高。狠抓实用技术关键环节和节点关键,蚜茧蜂防治蚜虫、井窖式移栽等新技术推广取得实效。到2015年底,全县种植烤烟6000亩,分布在4个种烟镇,13个种烟村,328户;实现烤烟产值1462.24万元,取得税收300.25万元

2016年,县委、县政府坚持“小而精”发展方向,扎实推进布局调整、面积落实和技术落实。全县在4个种烟镇,13个种烟村种植烤烟5600亩。小苗移栽技术普及到位率100%,蚜茧蜂防蚜技术全面推开,定株厚膜、地膜回收、水肥一体化和烟夹烘烤新技术试验示范取得良好进展。旬邑底塬子烟农合作社规范化、专业化运作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生产环节全部实现100%机械化作业,生产大片亩用工降到了20个以内。当年实现烤烟产值1700.5万元,户均收入5.6万元,实现税收374.11万元。到2017年,全县种植烤烟5500亩,实现产值1696.47万元,实现税收373.22万元,户均收入6.5万元,争取烟田商业保险赔付和行业灾害救助资金35万多元。

2008年的2万亩稳定压缩到2017年的5500亩。烤烟总产值从2008年的2742.237万元转变为2017年的1696.47万元。虽然总面积和总产值都稳定减少,但单位面积所产生的产值由2008年的1371元增长至2017年的3084.49元,增长了224.98%,全县烤烟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旬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途径,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烤烟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旬邑县烤烟产业从早期试种到20世纪90年代大面积推广,到20世纪初的转型发展,再到现在的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旬邑县始终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奋斗目标,借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烤烟产业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产业。这就告诉我们,一是要发展农业生产,就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创新,寻求符合旬邑实际情况的产业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旬邑烤烟产业的发展,正是旬邑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根据国家政策和旬邑实际情况所探索出来的适合旬邑发展的产业。二是产业发展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及科技和市场的变更,来不断调整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旬邑烤烟产业从大面积栽种到集约化和专业化的转变,正是旬邑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政府政策、市场等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只有这样,旬邑农村经济才能持续不断发展而富有活力,农民的收入才能持续增加,农民生活才能持续改善,农村农业面貌才能持续向好。

(执笔: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乔恒昌)

上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旬邑县苹果产业发展纪实
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旬邑县交通事业的发展情况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