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旬邑县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06 08:11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旬邑是革命老区、传统农业大县和工业建设后发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旬邑县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农业为富民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发展苹果、烤烟、养殖等特色农业和煤炭、制糖、制药等特色工业,推动了工农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古豳大地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业发展成为旬邑主要动力。1981年,旬邑全面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制度改革,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以苹果、烤烟、甜菜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逐渐发展起来。

(一)发展苹果产业

1981年,旬邑县在原底乡下赵家、赤道乡魏洛村建起1000多亩高标准苹果示范园,实现了早果、优质、丰产目标,奠定了日后旬邑苹果产业大发展的基础。此后,县政府向全县推行折价转让办家庭果园模式来克服果园承包责任制的弊端,实现了苹果栽植面积和产量双提高,年产量由1979年375吨升至1985年930吨。同期,“苹果旱作密植技术”的研究、试验、示范与推广,红富士、秦冠、津轻、王林、千秋等新品种的引种扩繁及试栽,为日后旬邑苹果基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品种保障。1985年,省政府将旬邑正式列入经中央批准的“渭北百万亩优质苹果商品基地县”,正式拉开了旬邑县苹果基地建设的序幕。

1986年,县政府提出“七五”期间苹果发展目标并对果树暂缓征特产税;县委、县政府成立苹果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组织带领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到礼泉、淳化参观学习解放干部思想;县财政集中财力扶持苹果基地建设;实践中调整地块、集中连片栽植,“谁栽树谁受益、35年不变,子女有继承权,允许转让”,使干部群众认识到苹果产业潜在经济效益,掀起全县广栽苹果树热潮。

1992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建设“百亩百村果园”“百里万亩苹果带”的决定,计划在两年内建成“十万亩优质苹果基地”。为让干部给群众带好头,对机关干部实行“三三分流制”,对县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机关干部自办果园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苹果栽植不再受计划、塬坡、个体或集体限制。1997年底,全县苹果面积、年产量、亩产分别达到21.69万亩、6.8万吨、1.236吨,分别比1990年提高5.3、25、3.8倍,全县苹果栽种面积占全县总耕地41.7%,年产值1.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9%,为地方财政提供农特税840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33.2%,苹果生产大发展带来了百业大兴旺。

2000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加快苹果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决定》,提出继续扩大苹果生产规模和把苹果生产与实施山川秀美工程结合起来。2001年,旬邑开展苹果“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通过建设密度适中、园子透光、树枝舒展的示范园,引导苹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旬邑苹果迎来“园艺革命”。2004年,伴随农特税取消和苹果市场形势好转,群众栽植苹果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县委、县政府制发《关于2004年果业工作的安排意见》提出当年新栽苹果10万亩的意见得到群众积极响应,当年实栽苹果96057亩使苹果种植总面积升至30.9万亩。2005至2007年,通过调查49户果农,结果显示3年49户整体年均收入78.08万元、户均收入1.59万元、人均收入3281元,证明苹果产业在助农民致富、农业发展上作用巨大。2008年,旬邑苹果产业继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统防统治、苹果非疫区建设农村村户永沼气池建设等工作,形成合力,促进绿色果品基地的形成。当年全县苹果总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42万吨。2009至2010年,按照“适度间伐、树形改造、重施土粪、动态管理”的原则,大力推广苹果关键技术和“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实现果业生产持续良性循环。同时,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果品推介会、贸易洽谈会,举办了“陕西旬邑·深圳”招商引资暨苹果旅游推介会、“陕西旬邑·北京苹果推介会”。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积极开发了SOD苹果、硒碘苹果、牛奶苹果等特色果品,为旬邑苹果“创特色、增效益”创出了一条新路子。围绕苹果生产、加工、包装、贮藏等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条,建成冷藏库12个,纸箱厂2个,发泡网厂5个,套袋厂8个,果品经销企业24家,推进果品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此后,旬邑以提高苹果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衔接,编制《马栏红苹果生产技术标准》规范作务技术和包装,制定《“马栏红”苹果质量标准》指导严格生产管理,打造“古豳马栏红”“圣地马栏红”“旬邑马栏红”苹果商标,统一标识,规范包装,分级销售,进军超市,主攻高端,占领市场,依托海升集团、川兴果业、第一季农业等龙头企业,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落实苹果政策性保险、推行“群众购苗、政府验收、财政直补”的苹果苗木全价补贴惠农政策,激发果农种植苹果积极性,积极推广高标准示范园、矮化苹果示范园,加快老果园更新改造步伐,建设“马栏红”万亩苹果基地,推动苹果产业二次升级,每年新栽、更新旧园3万余亩,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通过绿色认证果园面积35万亩,无公害苹果基地10万亩,有机果园1.7万亩,出口注册果园3.5万亩),2016年有100亩以上大方5块、计1880亩。

为提高旬邑苹果品牌效应和增加果民收入,2014年开始,每年国庆节举办金秋“赏红叶摘苹果观高桥访马栏”旅游节活动,在央视一、三、七套和陕西电视台、咸阳电视台等电视栏目播放旬邑“马栏红”苹果宣传广告,在央视《叮咯咙咚呛》第二季宣传展示了旬邑“马栏红”苹果,采取网络营销、超市专卖、展销推介等方式,提高“马栏红”“旬宝”苹果品牌知名度,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实现出口创汇新突破,实现“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目标。

(二)发展烤烟生产。1984年,县委、县政府确立“技术进步、科技兴烟”发展战略思路,以“计划种植、主攻质量、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为生产指导方针,改传统种烟模式,开始尝试推广烤烟生产新技术、新方式,推广了九九(尺)、八八(尺)见方烤房,提升了烤烟烘烤水平,旬邑被陕西省确定为烤烟基地县。

1986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并设立旬邑县烟草专卖局,与县烟草公司政企合一、两个牌子、一套人马,隶属于咸阳市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和旬邑县人民政府双重管理,统管全县烟草产销工作,结束了此前旬邑无烟草专管机构的历史。1988年,县委、县政府向全县推广湫坡头镇看花宫村何善存纸钵育苗法,另实行《双低温烘烤法》改进烤烟烘烤技术,提升烤烟生产效率和质量。1989年,全县实现烤烟育苗纸钵化,纸钵育苗法被作为发明专利在全国烟草工作会上进行了经验介绍和推广。1990年,旬邑推广烤烟种植“测土配方施肥”法,烟农普及率95%以上,助力“108”(建成10万亩优质苹果、8万亩烤烟)工程烤烟产出。1992年底,旬邑烤烟种植面积8万亩,年总产1.38万吨、产值3905万元1985至1995年底,旬邑县累计种植烤烟57.83万亩、烟农直接收入3亿多元、提供地方财政税收8110.8万元。

1996年,伴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旬邑烤烟转向计划种植合同收购、烟叶税收与乡镇财政经费挂钩的奖罚制度、县级党政事业单位包村抓烟责任制发展模式。县烟草公司直接与烟农签订生产收购合同,按合同约定无偿提供烟种、育苗纸和定量化肥,对10亩以上种烟大户无偿提供农药。县乡两级签订合同,将烤烟种植面积、收购量、税收任务分配乡镇,年终统一结算,未完成任务的扣减乡镇财政经费县烤烟种植面积降至53614.5亩,总产量12320.2吨,亩产229.8公斤1992年172.5公斤提高57.3公斤为产业结构再调优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0年以后,相对旬邑优质苹果崛起和农业产业结构再调优,旬邑烤烟种植面积逐渐缩小但生产效益稳步提升。2003年,旬邑烤烟种植以底庙、湫坡头、马栏、职田4乡镇为重点,引进新品种,提高作务水平,面积稳定在3万亩,实现税收300万元2005年,旬邑烤烟采取“区域种植,规模生产,主攻质量,提高效益”思路,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以中上部塬区乡镇为重点,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完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烟农作务水平,创全国优质烤烟基地县。到2007年,旬邑县烤烟种植面积调减至2.2万亩、总产3938.4吨,中上等烟产出率由1984年59.9升至78.9%

2008年,旬邑县烤烟生产由大范围散户广种向集中连片集约化发展转变,烤烟基础设施和保障措施较前有大改观和稳步提升,开始机械化起垄移栽、专业化大棚育苗全县收购点调整为底庙镇东牛村、底庙镇西牛村、湫坡头镇椒村、太村镇东河村、职田镇、马栏镇6个,烟草收购实行“一证”(产销合同证)、“一卡”(售烟登记卡)。2009年,旬邑县烤烟生产开始推行大镇、大村、大户发展模式。2010年,马栏镇底原子烟叶生产合作社示范基地建成,旬邑烤烟生产现代化育苗、烘烤炉群、种植基地初具规模。2011年,在马栏镇底原子烟叶生产合作社示范基地带动下,旬邑县烤烟生产形成底庙、马栏、湫坡头、职田、太村、清塬6个种烟乡镇、49个村、981户专业生产烤烟2012年,旬邑县烤烟扶持政策由产前物资扶持调为产后资金扶持,建立烟田救灾补偿机制,烟农亩均收入增加300多元。2016年,旬邑县烤烟产业坚持“小而精”发展方向调整布局落实种植面积与作务技术,4个种烟镇、13个种烟村种植烤烟5600亩,小苗移栽技术普及到位率实现100%。2017年,旬邑县烤烟种植面积调减至5500亩,实现产值1696.47万元、税收373.22万元,户均收入6.5万元,争取烟田商业保险赔付和行业灾害救助资金35万多元,亩产值3084.49元较2008年1371元净增1.15倍,县烤烟生产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三)发展生猪养殖

1980年后,旬邑生猪养殖出现稳定发展趋势,加之推广快速养猪法配合使用饲料养殖1985年县生猪存栏4.5万头。1986年后,养猪利润下降致生猪养殖量降至1990年3.7万头,此后养猪几度兴衰。

2009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百万头生猪大县,采取发补贴和免费投保等措施支持群众养殖生猪,旬邑生猪养殖产业再次出现大发展。2012年底,旬邑县生猪养殖,累计完成投资11.7亿元(省财政扶持资金6000万元、县财政扶持资金5100万元、群众自筹10.59亿元),建成600头商品代种猪场100个,百头育肥场2000个,万头生猪养殖示范村40个、养殖专业合作社70个,生猪存栏突破40万头,出栏65万头,能繁母猪存栏3.85万头,产值近5亿元。

2015年后,旬邑县引进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引领旬邑县生猪养殖发展。温氏股份主要以“公司+家庭农场”产业化推广模式采取与农场主共同发展规模化无公害畜禽养殖方式,实施“四统一保”操作(统一猪舍规划、统一物料供应、统技术服务、统一肉猪回收,确保平均利润),农场主负责按公司饲养标准和要求进行生产饲养管理,向公司提供合格产品,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经营运作。温氏生猪养殖模式提高了旬邑养猪户抗市场风险能力,至2019年底,旬邑县生猪存栏稳定在27.71万头。

(四)其他特色产业发展方面

1979至1984年,旬邑其他农特产发展采取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样样都抓、遍地开花。1980年开始推广种植甜菜、烤烟、药材、油菜,按区域发展蔬菜(马栏镇发展洋芋、莲花白,石门发展洋葱,底庙发展大葱),畜牧业大力发展牛羊兼抓肉兔和家禽,推广泡桐粮食间作种植,并发展种植小香、花椒、黄花和养殖蜂蚕等。

1985至1988年,旬邑其他农特产发展转向抓骨干、抓“拳头”、抓重点产业、建设商品基地。种植业,加大烤烟、药材、甜菜、洋芋等作物种植,1985年甜菜种植面积增至1133.4亩。林业,加大泡桐种植和田间、路旁种植,建立密植果园、改造老园。畜牧业,开展畜种改良,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发展养牛事业,大抓奶山羊发展,推广蚯蚓养殖。1986年开始在土桥、清塬、职田、后掌、马栏、石门、第界7个乡镇发展甜菜种植,在东部山区半山区的后掌、清塬、土桥、石门、马栏、第界6乡抓菜牛、菜羊为主的商品基地建设。1988年,县政府制发《关于大力发展甜菜生产的几项规定》《关于大力发展肉兔生产的几项规定》等政策助力其他旬邑农特产发展,年底甜菜种植3.83万亩1984年增长1.5倍、牛存栏33638头、羊存栏17324只、农村商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1989至1995年,县委、县政府坚持强农固本,主攻粮、烟、果、菜(甜菜)的发展方向,走“工农并举、粮经并兴、烟果并重,以经促粮、以粮稳经滚动发展”之路,提高产业基地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生产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到1992年,基本形成粮烟型、粮果型、粮菜型、农牧型四大经济区域,粮食、苹果、烤烟、甜菜、花椒、畜牧、杂果等农村商品生产基地发挥出显著经济效益。除了苹果、烤烟外,甜菜基地种植规模达到3.06万亩,总产4.4万吨,产值750万元1995年,全县牛存栏3.13万头,羊4.5万只,肉类总产3795吨,奶类总产203吨;杂果6万亩,总产量1200吨,产值960万元,基本形成了烟果并重、粮经并兴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此后,由于甜菜收购价格偏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种植面积锐减,到1998年,县糖厂破产倒闭,甜菜面积骤减,2006年以后不再种植。

2000年以后,县委、县政府推行“稳粮、扩油、增杂、优果、强烟、兴牧”的产业发展方针,畜牧业上实施“521”工程(即建设清塬养牛基地、第界养羊基地、职田和城关养猪基地、郑家笼养鸡5个养殖示范基地,20个养殖大村,100个养殖大户),杂果生产发展核桃、枣、柿子、花椒等。2002年,县委、县政府紧抓国家山川秀美工程契机,发展畜牧业和牧草业,建设人工草场和天然草场,实施“蔬菜增收”工程,培育区域特色农业。

经过多年产业结构调整,到2007年,旬邑县基本形成“适应市场、因地制宜、优势发挥、特色突出”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生产格局。全县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114712万元较1995年增长了1.2倍,羊存栏65722只较1995年增长了1.36倍;油料产量313吨较1995年增长了3.45倍,中药材达到3567吨,蔬菜达到38011吨,果用瓜29730吨,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农业产业调整取得较大成绩。

二、工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后,旬邑县根据县情,结合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煤炭为支柱的工业产业,逐步形成了煤炭采掘、医药化工等工业产业的发展格局,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发展煤炭工业

旬邑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资源丰富,煤质较好,埋藏较浅,易开采。陕西省186、194地址勘察队探明旬邑县煤炭资源分百子沟、旬东、旬东耀西、马栏转角四大区域。煤炭工业是旬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978年,旬邑县已建有百子煤矿、黑沟煤矿、燕家河煤矿3个煤矿。百子煤矿,1976年产量6万吨,1980年进行矿井和设备改造使年产量升至8万吨1983至1985年扩建一对斜井并改造竖井掘切巷道和部分设备,1986年完成斜井改造使年产量升至15万吨,1989年采用滑移支架放顶采煤新技术使年产量升至17万吨,1990年底矿区占地面积3.68万平方米、全矿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435.94万元。黑沟煤矿,1974年产量3万吨,经1977至1980年改建,1980年产量升至10万吨,1988年扩建后实现年产量11万吨,1989年产值238万元,1990年产值升至262万元实现税利68万元矿区占地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160万元。燕家河煤矿,1984年产原煤2.7万余吨,1989年安全技术改造后年产量升至6.5万吨,1990年产量7.2万吨产值149万元实现税利37.2万元矿区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净值191.87万元。到1990年,以百子煤矿、黑沟煤矿、燕家河煤矿为核心的旬邑县煤炭工业,经技术革新和改建改造,产量、产值等较改革开放前有了较大提高。

1982至1986年,陕西省194地质勘探队对旬东区进行地质详查,1989年5月提交勘探报告,探明旬东区煤炭储量达6.34亿吨。1989年8月,旬邑县设立煤炭管理局,使煤炭工业有了专管机构,强化了煤炭工业的发展。1990年,旬邑县煤炭产量37.9万吨1978年3.4倍产值813.52万元1979年4.6倍税金54.92万元1979年4.9倍,实现利润221.77万元是1979年11.3倍,煤炭工业有了长足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旬邑不断加强煤炭产业发展,提出“黑白黄”发展策略,“黑”指煤炭。1991年,旬邑县制定实施《旬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加强煤炭产业发展,开始新建多个煤矿。“八五”期间,黑沟煤矿完成改造使年产量由11万吨升至30万吨燕家河煤矿完成改造使年产量由7.2万吨升至30万吨百子煤矿改造实现了机械化采煤。到1995年“八五”末期,旬邑县共新建了席家山、清塬、宋家沟、七里川4个煤矿,煤矿数达到6个,产值达到480万元。

1996年起,旬邑县紧抓国家能源开发战略西移机遇,不断强化开发力度,逐步建设商品煤基地。1997年5月,根据陕西省计委关于开发旬东煤田的意见,陕西煤校地方煤矿设计院对旬东煤田进行了总体规划:新规划矿井5个(小寺子60万吨、乔儿沟60万吨、孙家湾15万吨、 柳树庄9万吨、西庄子21万吨),规划生产能力165万吨/年。1997年,旬东区煤田有生产矿井9个(留石村煤矿15万吨、黑沟煤矿9万吨,清塬、七里川、宋家沟、台家山、昌运、东头、石门各6万吨),生产能力66万吨/年。旬东耀西区煤田于1997年划归旬邑县开采。1999年,西安煤矿设计院提交了旬东耀西区总体规划补充部分,规划储量19154万吨,规划矿井3个(庙沟60万吨、青岗坪60万吨、老庄子60万吨),年生产能力180万吨。

按照上述规划,旬邑进一步加大煤矿开采建设。2002年,旬邑县有煤矿13个,分5个国有煤矿(百子、黑沟、留石村、皇楼沟、燕家河)、3个乡镇煤矿(席家山、清塬、宋家沟)、5个个体煤矿(石门长安、东头黄堡、台家山、昌运、七里川),年煤炭产量40万吨、产值5250万元。从2002年开始,旬邑县以市场为导向,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进一步改造提升现有矿井的生产能力和水平;打破地域界限和所有制形式,招商引资,争取投资,开发旬东煤田;借助多种有力条件,推进矿井联合、集约化经营,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合作企业集团公司,走集团化、规模化,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的煤炭工业发展之路。2002年,旬邑县成立旬东煤田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旬东煤田开发;招商引资将燕家河煤矿产权转让给河北中达集团,接管资产、承担等量债务、安置职工、继续进行建设;4月20日组建了新的旬邑中达燕家河煤矿(国有企业)2003年,河北中达集团将台家山、第界昌运、东头黄堡、石门长安4个煤矿联合成立了旬邑县旬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4月,浙江八达工程有限公司租赁留石村煤矿经营,租期10年11月,浙江虎豪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旬邑县黑沟煤矿,组建成新的旬邑虎豪黑沟煤矿2004年,旬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3亿,对长安、台家山两矿进行技术改造。2004年至2005年,旬邑县青岗坪、老庄子煤田开发计划开始实施,建设两个生产60万吨原煤的新型矿井。2005年,旬邑设立煤炭工业局,全面负责煤炭资源的开发、行业管理、煤炭安全生产监管等工作,全县完成原煤产量280万吨、实现产值4.95亿元。2006年,中达燕家河煤矿90万吨/年、宋家沟煤矿30万吨/年、虎豪黑沟煤矿30万吨/年、八达留石村煤矿15万吨/年、台家山矿区联并改造等6个技术项目全面完成,旬邑县煤炭生产规模由原60万吨/年提升到330万吨/年,为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和煤转化深加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7年,八达留石村煤矿由八达公司转租给河南栾川县鑫川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全省小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现场会在旬邑召开,《咸阳日报》《陕西日报》、咸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刊登报道了旬邑煤矿安全管理工作。2008年,旬邑县完成原煤产量628万吨,实现产值9.9亿元,华能集团公司投资6亿元开始新建年生产能力120万吨现代化矿井,河北中达集团投资3亿元开始建设崔家河建设中达热电联产项目2009年,完成清塬煤矿30万吨技改扩建项目和七里川煤矿、席家山煤矿15万吨矿井技改项目,旬邑县生产原煤700万吨、实现产值21亿元。2010年,投资358万元的升级改造全县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中心投入正常运行,完成瓦斯检测系统升级改造项目、燕家河煤矿资源整合联合试运转改造项目、宋家沟煤矿改革技改及清塬、皇楼沟、七里川3个煤矿技改项目

2011至2012年,旬邑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煤炭率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快小煤矿机械化改造。2011年,建成“矿、县、市”三级联网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投资1700多万元完成燕家河煤矿井下2000多米架空乘人器建设项目,投资3000万元完成宋家沟60万吨生产核定项目,投资1600万元完成百子煤矿50万吨生产建设项目。2012年,投资3000万元完成燕家河煤矿边界风井建设项目,投资6048万元完成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项目,投资21500万元完成青岗坪煤矿240万吨/年选煤厂建设项目,投资3900万元完成皇楼沟煤矿45万吨单井扩能改造项目

2013年,旬邑继续加快煤矿配套扩能、机械化改造、安全避险等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5.02亿元用于燕家河、清塬、皇楼沟、七里川的技改项目和10家煤矿的“六大系统”建设。2014年,旬邑按照国家四部委《关于推进小型煤矿机械化的指导意见》,通过资源整合、能力核定、机械化改造等方式对7家煤矿进行改造,矿井开采水平、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机械化开采率达80%,完成旬东煤矿240万吨生产及安全系统改造升级项目、青岗坪煤矿1230万吨安全生产设施建设项目、燕家河煤矿180万吨通风系统改造升级项目、宋家沟煤矿60万吨能力核定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留石村煤矿45万吨机械化改造项目

2015年,燕家河煤矿完成通风系统升级改造,青岗坪煤矿获得初步设计批复、安全生产批复、开采设计批复并完善了矿井建设手续,旬邑县年产原煤798万吨、销售原煤790万吨、实现产值14.96亿元2016年,旬东长安煤矿率先实现井下变电所、水泵房、辅助运输系统无人值守、远程红外集中控制和自动启停目标,席家山煤矿30万吨资源整合、燕家河煤矿三采区建设、旬邑县矿山救护队建设等项目完成,使煤炭工业更趋于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

2018年旬邑煤炭资源开发明显加快,煤炭工业蓬勃发展,全县原煤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旬邑时有煤炭企业10户煤炭产能由1978年产12万吨提升产能846万吨产量900万吨,煤矿技术装备水平和安全生产能力全面提升,全县全部生产矿井均达到瓦斯综合治理示范矿井,有5家煤矿达到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5家煤矿达到省二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10家生产矿井均建成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和安全紧急避险“六大系统”,安全生产能力和科技保障水平明显增强。2019年,旬邑县煤炭开采洗选业完成产值46.37亿,同比增长15.4%。煤炭工业成为旬邑经济腾飞的基石。

(二)发展制糖业

旬邑县制糖产业,是改革开放前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产业。旬邑县糖厂位于县城西大街,1976年产糖307吨、产值42.54万元,1980技改实现1981年产糖2000多吨,1983年增加酒精生产设备实现工业酒精年产160多吨,1984年技改实现1985年产糖3000多吨。1986年,建成日处理400吨甜菜新工艺,直接促进了全县农业甜菜种植产业发展,使旬邑县甜菜种植面积多年稳定在2.4万亩以上至3万亩,实现甜菜种植户收入1200万元。1987年,对酒精车间进行技术改造。1988年,新增软糖和果糖生产项目。1990年,产值达到575.6万元,实现税利170.4万元、固定资产净值716万元。2001年,根据国家经贸委等四部委印发的《关于制糖行业结构调整部分企业关闭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旬邑县糖厂关闭破产,安置了职工。

(三)发展医药产业

医药产业作为旬邑工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端较早,可上溯到旬邑县制药厂。旬邑县制药厂,1970年开始筹建,1971年投产,1976年产品有10多种、产值3万元,此后至1985年经7次扩建和技术改造产品增至25种销往陕西、甘肃、广东、广西4省50多个市县,1981年产值达100多万元,1985年产值达226万元。1987至1990年,开发新产品23种,创市级优秀产品5种、省级优秀产品1种。1990年,产值达到460万元,上交税利63.9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50万元,被评为市级和省级先进企业1992年,随药品市场滑坡出现企业效益下滑。1994年,改制与西安麦迪森公司合作进行生产经营,产值、利润较1991年开始逐年上升,2000年产值1000万元、上缴税金150万元

2003年,旬邑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年内指导完成旬邑制药厂等13户国有企业改制,旬邑县制药厂将部分产权转让于陕西春晖药业公司。2006年,春晖公司投资1500万元,通过国家药品技术质量认证,生产针剂、片剂、胶囊、颗粒四个剂型36个品种,年产值1亿元,实现利润2000万元

2007年,旬邑县进一步加快国企改革,企业改制方面以盘活企业闲置资产、妥善安置职工为重点,制定了制药厂资产开发盘活方案,完善了制药厂关闭清算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并开始组织实施2009年,完成了制药厂的关闭清算、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等企业改制工作。至此,旬邑县医药产业完成非公有制改制,医药产业变为以陕西春晖药业公司医药生产为主的非公有制企业。

旬邑县委、县政府借助太村产业园区优势,大力引进医药企业。2014年成功引进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入驻,2015年引进陕西三正润邦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入驻,2016年引进陕西圣威天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陕西龙盛堂药业有限公司、陕西长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咸阳天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2017年太村产业园区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更名旬邑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园成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专业工业园区同年,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开始投产陕西国仁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邦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2018年中国中药集团陕西一方平康制药有限公司、陕西麟翔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旬邑鑫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入驻 2019年陕西春晖药业有限公司、陕西天力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2020年陕西弘禄堂中药有限责任公司入驻陕西一方平康制药有限公司8月实现试生产并将于2021年建成运行届时可实现产值30亿元、年利税1.5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00余个旬邑中医药健康产业园成为陕西省唯一的中医药提取加工专业园区旬邑县以医药食品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中医药产业正作为旬邑县进步最快的特色新产业迅猛发展。

改革开放42年来,旬邑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顺应时势政策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创造性地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创新性地落实了各时期党和国家的工农业发展政策意见,通过不断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当下旬邑以苹果烤烟种植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和以煤炭制药为代表的特色工业,走出了一条旬邑特色的农业、工业发展道路,顺应并推动了旬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性跨越

撰稿人:李小涛  乔恒昌


上一篇:旬邑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发展综述
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旬邑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情况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