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旬邑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综述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06 08:11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40多年以来,历届旬邑县委、县政府落实党的文化和旅游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坚持旅游产业发展,突出“红色、生态、文化、乡村”四大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打造全域旅游品牌。文化旅游事业飞速发展,逐步成为旬邑人民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旬邑县委、县政府按照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及时调整文化艺术工作方针政策,继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使旬邑文化事业取得飞速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旬邑文化事业发展历程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20年,旬邑文化事业发展大致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1978年至1992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景下文化事业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1979年10月,邓小平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时期,旬邑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逐步打破“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的桎梏,在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过程中,开启了全县文化事业改革新发展。

1977年,旬邑县文化事业主要由县文教局负责。旬邑县文教局内设文化组,专司全县文化工作。各公社都设立文化站,配备一名文化干事。为了适应全县文化发展需要,从1980年起,对相关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1980年,将原来的旬邑县电影管理站改为旬邑县电影放映发行公司。1983年,将文化馆的文化、图书、文物职能分设。11月,成立了旬邑县图书馆,负责图书借阅及收藏工作;设立旬邑县化石瓷器博物馆,次年改为旬邑县博物馆,负责保护在旬邑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1988年,成立旬邑县唐家庄园博物馆,负责明清时期唐氏住宅及陵园的文物保护工作

随着文化机构的变革,旬邑文化事业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开始发展。1982年9月14日,旬邑县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指出:农村文化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加强领导、积极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稳步前进”的方针。要在全县各乡镇逐步建立文化站和大队文化室,文化站要设有书报阅览室、电影队、电视室、简易影剧场、照相室、展览室、体育场等文化设施和业余文艺演出队。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化活动。明确要求县文化馆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培养建设农村文化骨干队伍1982年10月,旬邑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认真贯彻十二大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通知》中要求,全县各文化单位要严格落实并抓好“文艺工作八条”的贯彻执行,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农村要重点抓好文化阵地建设,大办文化活动阵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从而将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进。

1985年,旬邑县文化工作坚持清“左”破旧,加快改革步伐,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事业。一方面继续加强文艺创作和戏剧队伍的建设,搞好“两个调查”,建立“一个队伍”,即农村艺术人才的调查和戏剧史的调查,成立创作队伍。另一方面加强文化站建设,搞好群众文化工作。把文化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群众文化上来,把文化站建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科普宣传的阵地、传授文化知识的课堂;同时,各文化站指导建立村文化室,建立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第三,各文化站加强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和作品调查,吸收有一定艺术特点的人才参加,成立“旬邑县工艺美术品分公司”,研究、整理旬邑县传统工艺美术珍品,选送有价值的参加咸阳市工艺美术品展销会,进而打入旅游市场,取得艺术收益。第四,继续搞好剧团改革工作,贯彻《县剧团经营承包责任制试行方案》,提升旬邑县剧团的艺术质量和经济效益。第五,推进电影事业的改革,改变电影经营方式,实行层层承包责任制,县电影公司要和县影院及乡镇放映队订立经营承包合同,提高电影质量和经济效益。第六,做好文物回收管护工作,落实各个文物的保护单位,保护现有文物。第七,文化实行多种经营,开展“以文补文”,坚持把“文化事业办成实体经济”的方向,开展多种经营服务,陆续开展“以工补文”“以商补文”“以文补文”,使文化事业成为既有文艺效果,又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实体

1986年,旬邑县文化工作坚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方针,加强文化集镇建设,使文化集镇达到“五有”:有开展文体活动、宣传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和设备,有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高尚健康的文化活动,有健全的管理委员会,有精干的工作人员和一支业余文化骨干队伍,有可靠的经费来源,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继续巩固和提高各乡镇文化站,做好民间艺术的整理收集,继续实行“以文补文”的活动,改文化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

1988年,旬邑县对文化单位进行改革。企业性质的文化单位,推行经营承包制:电影事业上,由文教局和电影公司、电影公司和电影院、各电影队分别签订经营合同书,明确承包权、责任到人;剧团实行公开招标承包,实行“人员定编,经营定补,经营自主,责任兑现,保本增值”的团长负责制;新华书店实行“全额工资联销计酬”,百元销售含工资量的“联销计酬”经理承包负责制。事业性质的文化单位,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由县文教局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文化馆又与各文化站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活动数量、效益和“以文补文”收入等。在“以文补文”上,明确要求各文化单位挖掘潜力,发挥自身优势和本单位特点,确立自己的经营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下发的经济收入指标:文化馆完成1000—1500元、图书馆完成200元、博物馆完成500元,企业文化单位在完成县上下达指标的同时,电影公司、电影院还需完成500元收入,新华书店需完成1000元收入,各乡镇文化镇也要根据条件和地域不同,完成相应的收入指标。同时,对于群众文化提出走宣、科、教、文、体“五位一体”的大文化道路,开拓文化服务领域。年内继续开展旬邑民间文学“十大集成”工作,完成《旬邑民间舞蹈集成》和《旬邑民间谚语集成》。继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全县文化阵地

1992年4月,原文教局分设文化局和教育局。文化局专门负责全县文化事业。文化局下辖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县唐家民俗馆、县剧院、县剧团、县新华书店、县电影公司等10个企事业单位。文化局内设市场股,具体负责全县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全县共有乡镇文化站17个,村文化室84个,文化工作者159名。

(二)1992年—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下文化事业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是指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02年的十六大。该时期是旬邑县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党的文化政策也逐步变化,提倡“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推行了“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文艺政策,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这一阶段,旬邑县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文化工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发展文化事业。贯彻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开展群众性的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用社会主义思想建强文化阵地,丰富群众生活。“八五”期间,建好旬邑县博物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挖掘整理民间传统艺术,形成具有旬邑特色的文化氛围。1993年12月旬邑县以赤道乡富村库淑兰彩贴剪纸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九五”计划期间,旬邑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着重加强公共文化和福利设施建设,改善人文环境。建成文化娱乐中心和社会福利中心,完成唐家民俗馆修缮工程1995年6月,文化局与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合并,更名为县文化体育局。下辖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县唐家民俗馆、县文化文物稽查队、县剧院、县剧团、县新华书店、县电影公司等9个企事业单位。1998年,旬邑县以文化先进县为目标,加强基层网络和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活跃人民群众生活。年内建成市级文化先进镇2个,建成村文化大院70个,完成出版《旬邑县志》1999年,旬邑县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抓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完成了创建省级文化体育先进县工作任务,建成了市级文化先进镇3个,县级村文化大院42个,体育示范村23个2000年5月,体育局分设,县文化体育局更名为文化旅游局。下辖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县唐家民俗馆、县文化文物稽查队、县剧院、县剧团、县电影公司、马栏革命旧址文管所等9个企事业单位。2001年,旬邑县继续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开始采用新的广播影视手段开展文化建设,巩固和扩宽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这一时期,旬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而发展的,文化体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群众文化日益丰富,文化传播形式多种多样,文化先进县和文化先进镇建设卓有成效,文化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文化体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2002年—2012年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从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以前。该时期,旬邑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信心、凝聚共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发展壮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2002年9月,旬邑县体育局与文化旅游局合并,更名为文体事业局。下辖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县唐家民俗馆、县文化文物稽查队、县剧院、县剧团、县电影公司、县体育中心、县青少年体校、马栏革命旧址文管所等11个企事业单位。

随着文化体育主管体制的调整,文化体育和文物保护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旬邑县图书馆增加了“少儿阅览室”,次年建立了机读室。2004年至2006年,旬邑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共查处出版物违法经营20起,收缴并销毁非法出版物1000度册(盘),取缔无证经营书店及音像店5个。清理盗版教材读物2000多册,取缔“黑网吧”13个,扣押计算机设备100台,停业整顿4次,最长停业整顿时间4个月。2006年,全县共有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89家,其中网吧5家,出版物经营单位32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2家,娱乐场所15家,电影放映队15个,共有从业人员225人,年生产总值2960多万元2004至2006年,旬邑文物工作取得较大进展。2004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旬邑县博物馆考古发掘了下魏洛遗址。县人民政府7月在下魏洛召开了全县文物保护工作会,全面部署文物保护工作。2006年4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市文物钻探管理处和旬邑县博物馆联合对拍厦乡沟垴头秦汉宫殿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清理。6月国务院将秦直道陕西旬邑段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县政府下发了《旬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提出继续巩固“全国文化先进县”成果,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文艺创作和文化市场,加强对剪纸、唢呐等民间艺术的保护和研究,打造旬邑文化品牌,推动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推动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2007至2008年,旬邑县投资了680多万元,建设成了旬邑县宣传文化中心,集中展示库淑兰剪纸艺术和旬邑民间手工艺品。2007年,建成了马家堡、车村、唐家、下西头、井坳、三王等6个村的农家书屋。2008年8月,旬邑县在文化馆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公布了第一批旬邑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旬邑唢呐、石雕、御面等共15项,开始专门收集整理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至2010年,旬邑县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若干意见》,对全县网络文化市场进行了多次整治,并加强文化经营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健全和完善消防安全管理机制,规范文化市场秩序。2009年,旬邑县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取得突破,省文化厅在旬邑县建成1个县级支中心、5个乡镇服务点、50个村级服务点,县级支中心位于县图书馆,分为卫星接星系统、影视平台信息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监控子系统、业务办公系统。完成全县51家“农家书屋”的图书配送、上架等工作,通过了国家、省、市验收。同年,开展了第三次文物普查,由咸阳市文物普查队对旬邑县境内所有文物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共调查文物点337处,新发现文物点213处。全县成立剪纸、书画装裱公司3个,民间文化协会5个,唢呐、乐队团体组织11个,从业人员200余人,年创经济收入5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以剪纸、刺绣、布艺、面艺、唢呐、石刻等旬邑地方浓郁特色的文化产业格局。

2010年3月,旬邑县文体事业局又更名为文体旅游局下辖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县唐家民俗馆、县文化文物稽查队、县剧院、县剧团、县体育中心、县青少年体校等9个企事业单位。7月21日,旬邑县下发了《旬邑县文化体制改革方案》,提出对全县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文物稽查大队等方面内容的改革2011年,旬邑县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旬邑品牌,发展文化事业,建设富裕、文化、和谐、美丽的新旬邑,以剪纸和唢呐为核心,向陕西省文化厅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立剪纸学会和唢呐学会,制定剪纸和唢呐的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建立剪纸和唢呐电子库,进一步传承旬邑这两个优秀的民间艺术精华2月11日,旬邑县委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决定成立旬邑县文化发展公司,为国有文化企业,隶属于县文体旅游局管理;撤销原旬邑县剧团,作为县文化发展公司的内部演出机构;撤销原旬邑县文化文物稽查大队,成立旬邑县文化文物旅游稽查大队,为全额事业机构,副科级建制;县电影公司转为文化企业,核销事业单位编制,落实国家有关农村电影放映扶持政策。将县剧团已退休人员改由财政全额发放退休费。对县剧团现有在册人员中的“45、50”以上职工办理退休,由县财政发放退休费。其余人员全部转入新成立的文化发展公司,其国家正式职工的身份不变,达到退休年龄时,按事业单位职工办理退休,由县财政全额发放退休费。县财政每年拨付给县剧团的差补全额转拨给文化发展公司,用于支付县剧团现有职工的工资和津补贴,且随着事业单位工资津贴的调整同比例增加差补数额

2012年,全县有体育场馆1个,剧场(影剧院)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5万册,文物保护区30处。旬邑县农家书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187个行政村全覆盖。全县、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开展,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2013年以后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化发展

这一时期,是党的十八召开以后至今,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该阶段,旬邑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届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建设关中最美县”为目标,以“文化旬邑”建设为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

2013年,旬邑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文化博览园,为各行政村修建文化广场,设立文化活动室。加强对文化团体和群众文体组织的管理力度,认真贯彻党的文艺创作方针,丰富文艺创作形式,活跃文艺创作队伍,提升文艺作品质量。举办大型文体主题活动和有关群众性的文体竞赛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挖掘旬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旬邑文化事业繁荣。年内,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旬邑唢呐申报列入了第四批非遗项目,编辑出版了《旬邑非物质文化遗产典藏》。

2013年起,旬邑县深入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按照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围绕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卫星城镇的目标,充分依托党史资源优势,连年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挖掘党史资源,促进红色党史文化向文化产业转变,培养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2014年,旬邑县对文化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1月,县文体旅游局分设为文物旅游局和县文体广电局。县文体广电局下辖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县剧院、县文化发展公司、县体育中心、县青少年体校等7个企事业单位。

2015年,按照《咸阳市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试行方案》(咸财教文[2015]25号)文件和《咸阳市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活动细则(试行)》(咸政文广发[2015]17号)文件要求,积极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工作,由县财政局和县文广局组成的旬邑县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旬邑县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实施方案》,对招标评标、合同签订、年度计划、经费安排、监督检查、绩效考评等重大事项进行周密安排。2015年起,每年安排专项资金40万元用于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实行“政府买单、群众看戏”,把适合群众口味的文化大餐送到家门口,实实在在提升了基层群众幸福指数,改善了文化民生。同时,加强演出服务的检查监督,严格考核,建立了旬邑县戏剧专家库及专家评委团,制定了《演出纪律规定》《旬邑县艺术表演团体演出记录回执单》等规章制度,不定期前往演出现场在群众中调查演出反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同年,大力开展“非遗”工作,完成《旬邑民间故事》《旬邑石门爷传说》的申报工作,《旬邑石门爷传说》成功列入陕西省第五批非遗保护名录。截至2018年底,已经深入到各镇、社区、街道办、村巡回演出共计120场次。

2016年,旬邑县积极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以突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供给,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按照建设主体上移、服务重心下移的工作方针和试点先行的原则,开展图书馆总分馆制试点工作,建成以县图书馆为总馆、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图书馆为分馆、以村(社区)、农家书屋等基层图书室为馆外基层服务点的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到2018年,建成分馆11个,馆外基层服务点60个,采购图书27637册、电脑126台、电脑桌椅126套、书架165米、阅览桌172张、阅览椅688把。同时,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大胆创新的要求,按照“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个服务点”的模式,围绕 “均等化目标、一体化建设、标准化服务”的总分馆制运行模式,实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资源配用、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管理体系”的“五个统一”总分馆制服务模式,扎实做好服务工作。

2016年,旬邑开始执行“十三五”规划。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县城综合文化宣传展示中心、文化特色街建设和文化休闲长廊、多功能文化广场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县图书馆、文化馆的设施条件和信息化水平及接待能力,新建图书大楼,坚持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健全县、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镇村文化“七个一”工程,实现全县街道办、镇、社区都要有一个文化站、一个文化广场、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一项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一批有活动有阵地有管理的特色文艺团队,每个村有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一个农家书屋、一个户外文化广场、一支业余文艺团队;实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实现镇村文化活动场所全程免费开放服务。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采取县、镇、村三级联动,引导各镇、社区开展多种形式、富于地方特色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送书、送戏”等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重点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做好秦直道、安仁瓷窑、北宋泰塔等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科学划定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地带控制区域,积极开展文物鉴定、维修,加强地方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设旬邑文化博览园,提升古豳文化影响力,打造具有旬邑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加强全县文化市场的执法和整顿,规范文化市场,开展“扫黄打非”,使全县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2017年,旬邑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导向,以历史和民俗为依托,深入挖掘古豳文化,积极推进内涵发展”的改革思路。实现了“两馆一站”开放率100%,文化“五下乡”、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文艺作品创作、民间剪纸、唢呐艺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果。同年,旬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旬邑县“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要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活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强化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以文化推动群众脱贫致富。全县各村普遍建立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2019年,在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旬邑县将县文体广电局、县文物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县文化和旅游局,作为县政府工作部门,统筹规划全县文化事业、文物事业、旅游产业和体育事业发展;组织实施文化、旅游和文物资源普查、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体制机制改革;管理全县性重大文化、体育活动,指导全县重点文化、体育运动设施建设,组织旬邑旅游形象推广,促进全县文化旅游对外合作和国际国内市场推广,制订全县文化旅游市场开发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推进全域旅游;指导、管理全县文艺事业,实施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传承普及等工作职能。下辖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体校、文化发展公司、唐家民俗博物馆、张俊彪文学馆8个企事业单位。

2019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实现100%覆盖率目标,完成10个镇办基层文化中心和文化图书总分管制建设,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0个。建成以县文化馆为总馆、各镇办综合文化站为分馆、121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基层服务点的总分馆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规范、均等的文化服务,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文化权益。全县共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8类、147个项目。2020年,旬邑县展开非遗博览园设计申报,申请设立旬邑县首个文博所,为正科级建制。2020年4月15日,旬邑县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有关规定,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公布了全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含传统美术、民俗、传统技艺3类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利用工作。9月18日,旬邑县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形成体育运动全民化、体育健身生活化、健身设施便利化、体育锻炼科学化、健身服务智能化、健身组织生活化和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人群共享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使全县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和体育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二、改革开放以来旬邑文化事业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后,旬邑文化事业伴随着四个发展阶段,在文学艺术、群众文化、文化活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一)文学艺术

文学创作。改革开放以来,旬邑县文学工作者扎根基层,深入生活,汲取营养,文学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共计2000多篇。

改革开放后,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创作方面,涌现出一批优秀作者和优秀作品。主要作品有吕峻涛的长篇小说《生命如树》,刘宏民的《路在脚下》,焦清超的《空心人》等。小说集有师雪松的《那年山里的日月》、何海宁的《马苋草》《山那边有花》《草根集》等。诗集有刘书润的《望月集》《筚路集》《霜叶集》《秋风集》《采薇集》,王玉婷的《寂寞的红狐》《守望最初的月亮》等。散文集有张述华的《岁月写真》《期盼春天》,赵新贵的《多彩集》《生活散记》《四味集》《高原散笔》《马栏山思绪》等。报告文学有赵新贵的《渭北崛起的新星》《北方闪烁的星辰》《古都泾渭》,焦清超的《中国富豪群像》《私人保镖卖身录》等。文学评论有师荃荣的《金石斋笔尘》,宋茂儒的《毛泽东诗词讲析》等。

故事、歌谣、谚语创作方面,旬邑县着重收集整理民间故事蕴藏极为丰富,成为群众口头流传的文学艺术。1988年,旬邑县文化馆编辑出版《旬邑民间故事》,收录故事300余篇,其中46篇入选《咸阳民间故事集成》。旬邑县流传的歌谣有号子、顺口溜、小调、风俗歌(又称仪式歌)、时政歌,其中小调和风俗歌最为丰富。同年,旬邑县文化馆编印《旬邑民间歌谣》,收录150首,其中26首入选《咸阳民间歌谣集成》。旬邑县地方志办公室于2009年编辑出版了《旬邑民间谚语》。2018年,旬邑县文化馆编印出版了《旬邑歌谣》一书,该书在既有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红色歌谣一章。旬邑谚语是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反映了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衣食住行之事以及时政社交、事理德行、风土人情等。

艺术创作。影视创作方面:1982年,旬邑籍编剧(陕西省信访局原局长)与他人合作创作了七集电视连续剧《药王孙思邈》,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放映。1990年,卢秉坤根据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11集电视连续剧《骊山烟云》剧本,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2018年,旬邑编剧王玉婷担任编剧的电影《信守》由彬州市委宣传部拍摄完成,并在2018年12月底第13届巴黎中国电影节上获得最佳新锐导演等奖项,在2019年4月第16届民族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剧情片。

曲艺创作方面:1999年旬邑籍作家田润民(时任中国对外演出公司高级项目经理)与吉林省民乐团合作创作的《兵马俑鼓乐》,20008月赴英国参加爱丁堡艺术节,引起轰动。咸阳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张兴运(旬邑籍)改编创作唢呐曲目《山水美》《清明情》等20余首,14首曲乐被陕西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创作歌曲20余首,其中《谁家姑娘不风流》《故园情》等获省音协创作奖;创作出版《电子琴40讲》《金唢呐——旬邑民间吹打乐》和《宗教音乐纵览》等音乐专著。著名旬邑籍艺人“十三狼”吕小平,集作词、作曲、配器、演奏、制作、录音、合成和演唱于一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秦歌”。其代表作品《月圆回家》《秦娃》《母子情》《乡党》《大秦兵马雄风》《大秦腔》享誉三秦。

书法创作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旬邑县文化馆先后举办了26次书法培训班和43次书法展览,大力培养书法人才,涌现出了如师索民、文化、王喜慧、张景信、景波、白宇、郑海涛、马会艳等一大批实力派书法名家。其中有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三人、省书法协会会员四人、市书法协会会员八人,其作品多人次在省内外书法展(赛)事中参展、获奖。

美术创作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旬邑县的美术创作人员结合时代特点,挥毫泼墨,多有佳作。县文化馆干部文为群在搞好业余美术辅导的同时,积极创作,其连环画《民兵英雄杨万有》、年画《学英语》和中国画《庄稼汉》《飞雪迎春》等在省内外多家报刊发表,在多地参展、参赛。1990年,被文化部群文司授予“画乡优秀辅导员”称号。县文化馆干部王兴科苦心钻研民俗彩墨画创作,其《看瓜园》《作坊》获2005年中国收藏文化博览金奖,十多幅作品被有关部门收藏。吕智凯的水彩画《疑》获2010年首届陕西省美术一等奖。张文彦、赵石、赵晓曦、文君昭、王瑷珉、景友民、张伍郎、焦一宁等创作的美术作品也多次获奖。

(二)群众文化

唢呐。改革开放以来,旬邑唢呐艺术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保护和培养。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提出了“八五”艺术科研规划,旬邑县对全县有组织、有水平,比较稳定的20多家唢呐班子进行了普查整顿。1990年后,旬邑县文化馆举办了一系列唢呐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唢呐演奏人才。1991年,旬邑县文化馆组织百人唢呐团参加陕西省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旬邑唢呐以精湛的演奏赢得省内外高度赞誉。2006年,央视在旬邑举办的同一首歌演出中,旬邑唢呐代表旬邑出演,获得很高赞誉。2016年,旬邑唢呐还两次受邀参加央视《叮咯咙咚呛》节目录制,旬邑唢呐第五代传承人吕海东与著名艺人萨顶顶搭档合作演出红高粱主题曲《九儿》得到了现场嘉宾的高度评价。同年,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的著名电影导演吴天明作品《百鸟朝凤》的首映式上,唢呐声响彻演播厅,14名旬邑唢呐艺人和来自陕西民间的其他40名唢呐艺人集体表演了唢呐曲目《百鸟朝凤》,获得空前赞誉。截至目前,旬邑有唢呐艺人上千人,旬邑唢呐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呈现出繁荣向上的勃勃生机。

剪纸。改革开放后,旬邑县委、县政府充分挖掘旬邑剪纸艺术。1979年,对全县民间剪纸进行普查,收集传统剪纸纹样1417幅。19801987年,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剪纸创作学习班、培训班20多次,创作各类剪纸作品1.75万余幅,培训剪纸人才近千人。并发掘出旬邑民间剪纸大师库淑兰,1986至1988年,库淑兰剪纸作品先后在西安美术家画廊、中国美术馆展出。1988年5月5日,库淑兰剪纸作品中国美术馆展出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政协委员于占彪等和在京的旬邑籍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剪彩活动。以库淑兰为代表的旬邑彩贴剪纸艺术,在当时的文化界产生了积极效应和深远影响。1988年8月30日至9月3日,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系主任杨先让教授一行5人赴邑,对库淑兰剪纸艺术进行了考察访问。同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民间剪纸代表大会上,库淑兰、文为群当选为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理事

19901992年全县有百余幅作品在国内外十余家报刊发表,不少作品销往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1992年库淑兰剪纸作品参加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获特别奖。199312月,旬邑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剪纸艺术之乡”。1994年,库淑兰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民间美术一绝”金奖。1995年,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库淑兰剪纸展。1996年3月,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7年,库淑兰剪纸集《剪花娘子库淑兰》(上、下册)由台湾汉声出版社出版,在台北市举办其剪纸展览及学术报告会。2001年,库淑兰的剪纸作品参加了在法国举办的联合国会员国艺术交流大展,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张仃称赞她为“了不起的农民艺术家”,学院教授杨先让认为她是“至今寻找的民间艺术家中的一号种子、真正的大师级别、几百年才出现的”。库淑兰之后,旬邑剪纸又涌现出了以魏伊平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剪纸人物。2010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小剪花娘子》剪纸集,将魏伊平的剪纸作品推向全国。在这一艺术群体中还有擅长民俗传统风情体裁的何爱叶、陆兰娃,有偏爱神话、戏剧人物的秦雪娥、张枣娃,有喜欢表现爱情传说以及花卉的文崇宵、马窈窕,有专攻佛塔、龙凤纹样的范双芹等。2020年9月,陕西省文化馆、中共旬邑县委、旬邑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库淑兰剪纸学术研讨会,会议从专业的角度向外界推介宣传了旬邑剪纸。

(三)文化体育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旬邑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为全县人民群众展现了丰富的文化盛宴。1982年元旦,旬邑县第一届音乐会暨迎春音乐会在县电影院演出两场,演出节目20余个,观众3600多人(次)。1983年5月,旬邑县举办了两场“民族之花”音乐会,观众8000余人(次),省、市文化部有关领导观看了演出。1989年2月26日,在县剧院举行参加咸阳市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大赛获奖汇报演出,县委、县人民政府向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奖金。2006年10月,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剧组“唱响和谐新农村——走进咸阳”演唱会在县体育场举行,中央电视台录像播出。2008年,旬邑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举办了“回看三十年”大型专题展览和有奖征集大赛活动,通过文艺作品、影响作品等形式,展示旬邑改革开放30年成就。2009年,旬邑分别举办了“激情讴歌共产党,科学发展看旬邑”歌咏比赛、“和谐旬邑”消夏纳凉文艺调演、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2011年,旬邑成功举办了“红色马栏 人文旬邑”大型文艺晚会。2015年,旬邑县委、县政府与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共同打造的大型音乐歌舞诗史剧《永远的马栏》演出后,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2016年举办“向着马栏”中国旬邑马拉松赛、“奔向马栏”红色之旅自行车邀请赛。2017年,举办了“魅力旬邑”全省旗袍大赛、“向着马栏、相约旬邑”2017瑜伽邀请赛和全县广场健身舞大赛。2018年,举办了首届剪纸创作大赛。2019年,旬邑成功举办了全县干部职工5公里迷你健身跑比赛、陕西体彩2019陕西省群众足球三级联赛旬邑县乙级联赛、“红色邀约·绿色召唤”2019陕西旬邑马拉松赛、旬邑县第六届全民运动会,承办了邮政银行杯2019全国警察越野跑挑战赛等盛大的体育赛事,组织参加了陕西体彩2019陕西省群众足球三级联赛咸阳市甲级联赛、陕西省武功县太极拳和传统拳邀请赛、健康中国—丝绸之路第二届武术精英赛、咸阳市第二届全民健身大赛。成立各种文化艺术协会9个,县城业余群众文体活动队13个。张俊彪文学馆开馆投用,开放胡树群书画馆。2020年,旬邑还组织600名唢呐艺人在陕西省第十六届体育运动会上表演,进一步展现了旬邑唢呐的风采,宣扬了旬邑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在旬邑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下,旬邑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并持续保持。编辑出版《中国共产党旬邑历史(第一、二卷)》《马栏革命简史》《习仲勋在旬邑》《旬邑文艺》《旬邑县志》《豳风·诗刊》《旬邑文库》《旬邑民俗》等一批杂志书刊,创作了一批书画文艺精品,弘扬了革命传统和旬邑文化。旬邑“彩贴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唢呐、咪子戏、石门爷(扶苏)传说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6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17个项目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旬邑文化事业出现了异彩纷呈、繁荣昌盛的局面,旬邑正向着“文化旬邑”的宏伟目标昂首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事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旬邑县旅游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性突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旅游业从小到大,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旬邑县重要产业之一。

一、旅游事业萌芽发展阶段(1978年—2004年)

旬邑县旅游事业起步比较晚。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直到1985年,旬邑县才在旬邑县民间文化艺术品开发利用中,提出利用民间文化艺术,打入旅游市场。

1985年起,旬邑县在旅游事业上以文物的保护、开发、维修等工作为主,这些工作都为旬邑旅游事业的萌芽和发展打下基础。1985年,旬邑县文教局提出,做好文物回收和管理工作,保护好现有文物,开放以化石、瓷器为主的文物展览,完成马栏桥、文庙等文物的维修工作。1986年,旬邑县文教局继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落实“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有档案、有专人管护),严防流散和走失,注意文物利用,为全县旅游事业和经济建设开创门路

1992年,旬邑县文化局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认真学习和贯彻全国、省市文物工作会议,加强对全县境内文物景点、名声古迹的建设。一是完善文物保护组织,健全文物保护责任制。二是加强对县境内文物景点的建设维修,发展文博事业,共投资34万元,完成黄河古象的复原上架,对外展出;向市文化局争取4000余元,为唐家民俗馆安装安全报警系统;三是完成了文物建档、建卡工作,使文物实现“四有”保护。这些措施,使全县文物景点有了较大的改善,吸引了一些游客,为全县经济上新台阶“搭桥铺路”

1997年,旬邑县为了进一步开发保护红色旅游景点,设立了马栏文管所,办公地点在马栏镇,负责马栏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管理及革命遗址保护工作1998年,是旬邑县提出建设经济强县的起步之年,县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使县域经济多元化发展。同年,旬邑复原展出了世界首具板齿犀牛化石,维修了马栏革命旧址、泰塔塔基排水系统及唐家民俗馆陵墓。

2000年5月,旬邑县将文化体育局更名为文化旅游局,开始设立专门旅游管理机构。同年,建立了马栏革命纪念馆和石门山森林公园。2002年,旬邑县开始将生态旅游纳入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向上争取把石门山自然保护区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将石门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项目列入“国家扶贫旅游示范区”项目和国家旅游国债资金项目2003年,旬邑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唐家民俗馆旅游路建设项目,各旅游景点建设也取得较大突破。同年,马栏革命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旬邑县开始重点发展旅游,强化旅游资源开发。以石门山、赵家洞等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采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加快全县人文、自然、历史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建设旅游新景点,把旅游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同时,加快唐家民俗馆、马栏革命旧址等古迹文物保护开发力度,逐步建成以历史古迹和革命文物为主体,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体系。同年,完成了唐家民居古建维修及油漆彩绘工程,建起了三星级旅游厕所。

1978年到2004年底,旬邑县旅游事业从零发端,开始萌芽。旅游事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慢慢成为旬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形成了人文、自然、历史三大特色的旅游体系,旅游产业开始起步。

二、旬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阶段(2005年—2015年)

旬邑旅游事业经过多年萌芽发展和全县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的基础奠基,从2005年开始走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2005年,旬邑县人民政府以建设旅游强县为目标,先后编制了《旬邑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马栏革命旧址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修建详细规划和初步设计》《石门山森林公园开发总体规划》《唐家民俗文化旅游村建设详规》《赵家洞石窟景区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资源依托、市场导向、突出特色、借力发展、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的旅游开发思路,以旅游产业资源开发建设为重点,整合开发旅游景点,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使旅游业有了较快发展。2007年至2008年,旬邑聘请陕西大唐今典文化公司和陕西旅游设计院联合编制了《2007—2020年旬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了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旬邑结合实际,着重打造绿色生态游、红色经典游、古豳文化游、新村风光游等旅游品牌。

绿色生态游。2005年起,旬邑依托石门山森林公园、卧龙潭、马栏山等自然景区,按照时令变化分别推出踏青赏花游、消夏避暑游等绿色生态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独特的渭北风光,全力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品牌。

2005年,旬邑完成了石门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规划,开始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度假中心,开发柳盖闻莺、蝶花溢香等8个人文和生态景区,修筑了旅游步行道路20公里,开通了移动信号塔。7月3日,石门山森林公园正式开园。2006至2007年,投资1055万元建成石门山森林公园度假中心、避暑山庄和马刨泉等八个景点,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野生动物生态园、狩猎场,修复了扶苏庙。2008至2009年,投资80万元改造了石门山森林公园林间游人步行道3500米;投资64万元修建了两个面积17亩的人工湖,配齐了垂钓设施;投资41万元,修建了石门山森林公园东大门;投资150万元改造了马刨泉景点,开工建设秦直道文化园。铺筑了县城至石门山森林公园30公里旅游公路。2011年3月,招商引进资金280万元,兴办了“映西旬邑石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12年,成阳国旅在旬邑县投资设立了成阳国旅旬邑营业部,填补了旬邑县没有旅行社的空白。2014年,旬邑进一步完善了石门山国家森立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接待能力。完成了石门至旬邑县城段的旅游公路改建工程。2015年,完成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前期申报工作。完成了石马路游客集散中心、旬邑青村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旅游景区、旬马路二级红色旅游专线项目、旬邑候鸟顾园旅游养老景区、石门林之语酒店、三水河特大桥、马栏鹿野苑养生休闲旅游景区、石门海通农林生态观光园等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旅游的服务能力。

红色经典游2005年起,旬邑充分挖掘全县红色革命遗址和革命资源,以马栏革命旧址、关中特区旧址、陕北公学旧址、旬邑起义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组织游客亲临革命圣地,回顾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成功开发了旬邑红色旅游产业

2005年3月,马栏革命旧址被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十三个部委联合公布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发展红色旅游,繁荣老区经济,2006年初,旬邑县委、县政府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陕西省文保中心等专业机构,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建设中发展”的思路,编制了《马栏革命旧址文物维修保护规划》和《马栏红色旅游景区修建性详规》2007年,旬邑正式启动文物维修保护及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了马栏革命纪念馆、纪念广场、纪念碑、水上剧场,整修了马栏烈士陵园,绿化了景区,维修了马栏关中分区(关中地委、陕西省委)、马家堡关中特区、陕北公学等旧址部分窑洞及房屋,基本完成了马栏革命传统教育培训中心建设。2008年,旬邑争取国债资金1150万元、县财政投资1400万元,启动了马栏革命旧址红色旅游景区革命纪念馆、纪念广场和水上剧场项目的建设。

2009年旬邑县委、县政府开始实施“红色马栏文艺精品”“六个一”工程。并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县级四大家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景区建设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建设工作,及时跟进研究解决了规划设计、资金筹措、农户搬迁、土地征用、工程管理施工等各种具体现实问题。从2009年开始,累计争取投资0.8-1亿元(争取国债资金1150万元),完成了马栏革命旧址的文物维修、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陈列展示2010年,旬邑县制定了《旬邑县2010-2015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旬邑县2010-2015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在省内率先完成县域革命遗址普查荣获了全省革命遗址普查先进县称号,启动了马栏干部学院开工建设

2011年6月马栏、马家堡革命纪念馆开馆中共关中地委大院、马栏水上剧场、马栏无名烈士纪念景区运营对外接待CCTV心连心节目组首度走入旬邑唱响红歌以马栏革命传统教育为核心的旬邑红色旅游产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发展2012年转角红二十六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纪念馆、建成对外开放,雷庄红色革命影视城破土动工,旬邑红色旅游逐渐形成了以马栏革命纪念馆为代表的“一线七星”开发布局并成为县域文化旅游产业拳头品牌。同时,组建了“句邑红色马栏旅游产业有限公司”,进一步提升了红色旅游服务水平。2013年马栏干部学院实现运营接待崔廷儒旧居、旬邑县委旧址启动重建,实现了旬邑红色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2014年,旬邑根据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大胆提出了建设马栏红色旅游镇的策划方案。完成了马家堡关中分区旧址安防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红二十六军军部旧址、阳坡头红色影视城陈列布展。马栏革命旧址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完成了旬耀红色旅游公路旬耀界到石门段建设工程。2015年,积极争取省级旅游专项资金,投资200万元完成马栏革命旧址纪念馆旅游厕所和停车场建设工程。投资10.5万元完成阳坡头红色影视城安全饮水工程,投资11.5万元完成了马栏革命旧址纪念馆、马家堡关中特委旧址陈列增加硬隔离工程。到2015年,旬邑红色旅游产业已经成型,成为旬邑县域经济增收和对外影响力提升的新引擎。

古豳文化游2005年起,旬邑游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游客参观唐家民居、大象犀牛化石馆,欣赏剪纸、唢呐等民间艺术,感受渭北高原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创新拓展古豳文化旅游品牌。

2005年,争取资金对唐家民居古建的第四院、第五院进行了恢复维修;建成500平方米大象化石展厅。2006年4月,对文庙进行了落架维修2007至2008年,旬邑新建了大象犀牛化石展览馆,完成了融声、光、电为一体的陈列展示。投资2100万元,完成了体育场修建,改善了泰塔、文庙及大象犀牛化石馆周边的旅游环境。2010年,以泰塔、文庙及大象犀牛化石馆为核心的古豳波兰园完成了国家AAA级景区自查自评,并通过省、市验收评定。2011年,旬邑聘请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对泰塔进行了6次变形测量。8月,投资44.8万元,建成了唐廷铨歇山殿堂式保护房。9月,投资92.18万元,建成了唐家民俗馆消防设施和消防报警系统。11月,筹资1.5万元为原底社区上堡村出土的佛教石刻造像安装了红外报警设备。2012年3月,旬邑组织专业人员对县博物馆可移动文物进行文字和图片采集,完成文物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7月,与市文物局、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排厦社区魏家村发现的汉代墓葬进行抢救性钴探发掘,为研究咸阳北部地区西汉晚期墓葬提供了珍贵资料。9月,投资66.16万元,维修了唐家民居“泥塑院”11间300平方米古式建筑。2014年,旬邑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签订了赵家洞崖居先周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仙姑,策划包装了唐家绿野古镇秦商文化旅游景区,为景区开发奠定了基础。2015年,旬邑成功申报了泰塔文化旅游景区、姜媛农庄蚂蚁沟生态示范园、石门扶苏庙景区、公刘古镇等古豳文化旅游景区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古豳文化旅游的旅游选择。

新村风光游2005年起,旬邑县瞄准西安、咸阳、铜川等邻近城市消费群体,结合旬邑新农村建设,发展周末体验式农家乐短线旅游,吸引游客走进新农村、贴近新农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摘农家果、看民俗表演,感受农村新气象、新变化,体验农家生活和乡土文化,打造了新农村旅游特色品牌。

2005年,旬邑开辟了唐家村、小塔村“农家乐”旅游、“孩提梦”游乐园和民俗体验园等旅游项目,并在旅游点办起了 农副特产品及民间工艺商品店。组织“农家乐”接待户学习淳化经验,制定了《农家乐接待管理办法》,规范乡村旅游秩序。2007至2008年,投资1000多万元,对全县3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了美化绿化,升等改造了水电路等旅游配套设施,使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2009至2010年,旬邑县整合全县乡村旅游点,新发展乡村农家乐接待户126个,开发民俗传统文化娱乐项目20个,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接待和服务能力。2014年,旬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开发了一批具有旬邑特色的旅游产品,如花子馍、旬宝苹果、剪纸、刺绣等,新发展农家乐接待户60户,建成了唐家民俗体验、西头村樱桃采摘等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2015年,与陕西甲天下文化发展产业有限公司签订了秦商文化·唐家大院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协议,与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签订了画里农庄?百年西头美丽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协议,使旬邑乡村旅游进入跨越发展。成功申报了画里农庄?百年西头美丽乡村旅游、旬邑青村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旅游景区项目,培育增加了农家乐经营户7家,并下发了农家乐经营许可证。乡村旅游进一步规范完备。

2015年,全县基本形成了以锦绣山城为中心,包括古象犀牛化石馆、唐家民居、泰塔、赵家洞石窟和库淑兰剪纸艺术展览馆在内的古豳文化游景区;以石门山为龙头,包括卧龙潭、马栏西河坡风景区在内的绿色生态游景区;以马栏革命旧址为主体,包括陕北公学旧址、关中特区旧址、旬邑起义纪念馆、烈士陵园在内的红色经典游景区;以新农村为依托,包括50万亩果园、万亩草场、农家乐在内的乡村风光游景区。2015年,全年接待各类游客36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游客满意度综合指数在成阳市各县区中排名第六,无一起重大文物旅游安全责任事故。荣获“2015年度全市旅游宣传促销先进单位”“2015年度全市旅游项目建设先进单位”。旬邑旅游事业成功实现了从萌芽发展到产业化的转变,逐渐成为旬邑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全域旅游发展阶段(2016-2020年

旬邑县以深入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加快推进“关中最美县”建设步伐,按照“大西安最佳旅游休闲目的地”和“咸阳文物旅游次区域中心”定位,以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目标,突出“红色、生态、民俗”三大旅游板块,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发展全域旅游,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坚持“发展围绕旅游做文章”,将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16年2月,将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纳入了《旬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将景区景点、文物保护、城乡建设、商贸经济、研学旅游、文体产业、水利景区、健康养生、林业发展、旅游公路、现代农业等规划与《旬邑县全域旅游规划》相衔接,从规划上保障旅游产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2018年7月,召开《旬邑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陕西·旬邑红色路跑之都概念规划》评审会,围绕全县旅游规划的总体定位、全域旅游发展方向、市场定位、市场营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提出总体规划。

2、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交通条件,2015年10月开工建设旬邑—马栏红色旅游公路,2017年6月正式开通,旬马路柏岭寺隧道也是咸阳市农村公路建设史上的第一条隧道,此外这一时期。2018年,旬马路被评为“陕西十佳最美乡村公路”。还建成了甘芦旅游公路、旬耀路、石马路建成通车。2016-2018年,投资7600多万元,配套完成了西头、唐家、石门、鹿野苑景区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咸旬高速旬邑出口、土桥出口建成了游客集散中心,开通了县城公交车,县城至马栏、石门、唐家、西头等景区景点的客运班车,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景区景点的9条旅游交通线路。2018年西头云尚·乡舍精品酒店正式运营,鹿野苑景区基本建成,泰塔文化广场和彩贴剪纸传习中心完成了拆迁任务。马栏河国家湿地公园、石门山康养体验基地、柏岭寺水库风景区建成开放,西头社区博物馆、胡树群书画馆、旬中校史馆开馆,2019年6月,张俊彪文学馆开馆。抢抓“厕所革命”政策机遇,按照新建一座A级厕所补贴10-30万元,改造一座A级厕所补助5-15万元支持政策,鼓励各旅游景区、旅游示范村、旅游交通沿线、各加油站新建、改建旅游厕所,有效解决了游客“如厕难、难入厕”的问题。到2018年,全县共新建、改造旅游厕所30座,并配备了公益性岗位保洁人员,保证了旅游厕所清洁卫生

3、繁荣乡村旅游。2016年以来,全县充分发挥新农村基础较好、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等优势,制定下发了《旬邑县乡村旅游管理办法》,以及民宿、农家乐等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指导乡村旅游规范有序发展。通过举办美食大赛,引导各餐饮服务行业,挖掘旬邑御面、饸饹、手擀面、花子馍和旬邑菜品、十三花宴等地方风味小吃,建成了县城翠屏西路特色饮食街区。2016年,马栏镇被授予全省文化旅游名镇、旅游特色名镇,太村镇唐家村、张洪镇西头村、土桥镇镇头村先后被授予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2016至2018年建成乡村旅游示范点6个,培育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105户。土桥镇东曹村在传统种植业发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以“乡村度假、农家体验、养生休闲”为主题的民俗观光乡村旅游品牌。全村开办乡村民宿、农家乐18家,旅游从业人数218人,年可接待游客35000人,2019年12月喜获2019省级旅游示范村称号,是我县继西头村、镇头村、唐家村之后获评的第4家省级旅游示范村。

4、打造马栏红色旅游镇。2016年以来,为将马栏打造成全国精品旅游景区,按照“红色引领、生态优先、体育突破、产业协同”的基本思路和“新空间、新引擎、新标杆、新典范”理念全方位开发建设,紧紧围绕马栏红色文化、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密切结合,将马栏打造成为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生态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综合型红色旅游镇,投资15.9亿元,先后扩建了马栏干部学院,建成了金盆社区、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新校区、旬邑至马栏川道二级旅游公路和自行车绿道、开通了县城至转角马栏红色旅游公交专线,有力推动了马栏红色旅游镇建设。

5、加快旅游产业融合。围绕脱贫攻坚,以“旅游+”为载体,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引领作用,促进旅游与乡村、文化、体育、水利、农业、林业、康养、科技、研学、扶贫等深度融合,助推全域旅游,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到2018年,建成水利风景区2个、农业观光采摘园3个、林业生态2个、文化场馆2个。特别是“旅游+体育”融合最为突出,2016年8月,承办了全国太极拳邀请赛、2017年6月举办了“向着马栏”万人健身大赛 、2019年10月举办了“红色邀约·绿色召唤”2019陕西旬邑马拉松赛、全国警察“守初心、担使命,红色马栏、奔跑公安”越野跑挑战赛,使“旅游+体育”成为最靓丽的名片。

6、加强旅游宣传营销。坚持以赛事、节会、活动聚集人气、扩大宣传,从2014年起,坚持每年举办金秋旅游节,先后在陕西宾馆、大唐西市举行了旅游推介会和万人饸饹宴,三次组织省内百家旅行社走进旬邑进行采风活动,主动融入“陕甘边红色联盟”城市,积极对接兰州、西宁、银川、呼和浩特等周边城市,展销旅游产品,扩大旅游宣传。2018年6月举办了“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旬邑”、首届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西头村取景拍摄的农村改革大剧《黄土高天》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向全国观众再次展示了旬邑、宣传了旬邑。2019年成功创建陕西省第三批省级旅游示范县,荣获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气象中心“2019避暑旅游样本城市”称号,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荣获“2019陕西最美秋色”称号、入选第五届“中国森林氧吧”榜单。马栏、石门森林康养基地确定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马栏革命旧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2018年,先后策划拍摄了《山河古城·本色旬邑》《红色马栏·绿色旬邑》《红色沃土·旅游名镇》等旅游宣传片,首部旅游宣传微电影《寻忆》在多家媒体上映。印制旅游地图、旅游画册、旅游手提袋50000份。联合拍摄了《那一年我26岁》等影视作品。深度挖掘、保护、传承古豳文化和地方民俗,库淑兰剪纸展览馆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和剪纸爱好者数万人。2016年14名旬邑唢呐艺人在电影《百鸟朝凤》首映礼上吹奏展演,极大地提升了旬邑的知名度、影响力。到2018年,全县培养非遗传承人26名,剪纸爱好者600多名,青少年唢呐爱好者300多名。

7、优化旅游综合环境。牢固树立“一切围绕游客、一切为了游客、一切服务游客”的理念,大力整治规范旅游环境,为旅游产业大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加强旅游执法检查。定期组织县文旅、公安、交通、市场、卫健等部门联合执法,加强对各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行业监管,为游客提供了健康文明的标准化、规范化服务。2015年5月,组建了旬邑县旅游稽查队,及时受理旅游投诉,切实维护游客合法权益。2019年4月,修订了《旬邑县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由县人民政府设立旬邑县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要求在各景区设置了警务室、医疗室。坚持重大节庆活动前,由县级领导带队,对全县所有景区景点、宾馆饭店、道路车站、娱乐场所、饮食摊点和农家乐的环境卫生、食品质量、安全设施进行拉网式检查,确保了旅游安全。

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483.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元,占GDP的44.5 %;人均旅游收入16051元,全县城镇人口72584人,城镇化率38.73%,城镇就业人数28112人,旅游从业人数8771人,城镇就业人口中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1.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潜能充分涌现。2019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5%。

回首改革开放40多年来,旬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立足旬邑实际,明确文化和旅游产业定位,完善文化和旅游管理体制,深化文化和旅游发展设计,精准定位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具有旬邑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道路,使旬邑文化旅游事业从,从有到优,从优到强,逐步发展为旬邑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如今,旬邑正沐浴着百年复兴的东风,开创旬邑文化和旅游事业的新征程。

(本专题资料由旬邑县文化旅游局提供,撰稿人:李小涛  乔恒昌王飞龙)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旬邑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发展综述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