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和“翰林”肖之葆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17 10:03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田润民


前言

习仲勋在主政关中期间,“特别注意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安排一些地方知名人士、社会贤达任职,发挥他们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作用。 ……旬邑县的肖之葆被聘为关中分区参议员。”(见《习仲勋传 266页》)

肖之葆,旬邑人尊称“肖翰林”。

民国时期,旬邑老百姓知道县长的人不多,而肖翰林则家喻户晓。他的出名在于:一、为官清廉。话说肖翰林辞官还乡,途径淳化县石桥镇,设在这里的检查站对过往行人敲诈勒索已成常态。肖大人一行车载马驮,十几口箱子打开一看,几乎全是书籍。民谚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肖大人贵为清王朝三品高官,竟未带回任何金银珠宝,检查站的小官吏们顿时目瞪口呆。二、甘守清贫。肖翰林回乡后,从北洋军阀的督军到民国政府的省主席,不断地以高官厚禄邀他出山,他一次又一次地谢绝。闻知老先生回乡后生活艰难,先有旬邑县县长黄肇南送来1000多公斤小麦,后有省主席祝绍周提出月供三袋面粉赈济的优待,均被他辞退。三、造福乡里。肖老先生在家乡除了教书育人,还用他学得的科学知识,教农民治水,试种水稻。据说,选择住在赵家洞,就是因为里靠近汃河,他利用这里的水源将水稻引进家乡,他挽起裤腿,亲自下田插秧。他还号召农民栽种果树,当有人问他:“什么时候咱这里老百姓能富起来?”肖翰林回答:“什么时候全种上果树了,什么时候就富了。”那时候,老百姓不相信。在他逝世七十多年以后,旬邑苹果闻名全国,当地农民多因苹果致富,人们才恍然大悟,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感叹道:“人家肖翰林早就说了,咱这里以后不种庄稼,要种果树哩!”

在旬邑人民眼里,肖翰林不仅是个圣人,简直是个能掐能算能预测未来的“神仙”。

“神童”到三品高官

肖之葆生于1869年,即清同治8年。10岁那一年,考取关中西府第四名秀才,18岁参加陕西乡试,以第29名考中举人,是年龄最小的一名举人。1895年参加乙未科会试,在全国十八省三千多名举人中考取“贡生”,经复试,被定为一等第十九名,接着,参加了光绪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8位读卷官在肖之葆的答卷上写下批语:“文气足,经策深,字亦雅,才子手笔”,光绪皇帝钦定为“殿试二甲第三十六名,赐进士出身”。

新取进士还须再参加一次“朝考”,由皇帝钦派大臣阅卷,选其最优秀者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作为后备人才培养。肖之葆又以优异成绩脱颖而出,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朝考一等第二十六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肖翰林”名字由此而来。

乙未会试,陕西一百多应试举人,中进士者仅有数人,点为翰林者,仅之葆一人。和肖之葆一起参加乙未会试的康有为,仅获二甲第四十六名,赐进士,未点翰林,梁启超则名落孙山。

1898年,肖之葆结束了翰林院观政、研习后,被举荐入掌管国家立法、司法、检察、审判生杀大权的刑部。肖之葆从最基层的主事干起,一步步晋升,先后担任奉天司、四川司、贵州司正主稿,负责办理案件和文牍,曾兼任总办秋审,审核全国各地上报的死刑案件。1907年升授制勘司员外郎,负责对全国错案的调查、核对、查问、追究和平反。不久,又升授审录司郎中,兼任参议厅会办、丞政厅总办;审录司是记载和研究各种案件的官署。郎中是中央各部尚书、侍郎以下的官员,分掌一个司的事务,相当于现今国务院部委的司局长。会办和总办,是中央临时机构中的副职和正职官员,负责法律、法令的审议和修改,拟定和审议法律、法令的施行办法。1910年,皇帝钦命肖之葆为云南、贵州主考官,后又复派为全国考试审查和检察两厅人员的教官,负责对考试人员的培训和指导,1911年,署理法部参议,成为尚书、侍郎的佐职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官员,并授中宪大夫、晋授通议大夫,为三品官。

肖之葆在刑部工作了10多年,是“陕派律学”的后期领军人物,他力主废除凌迟、枭首等酷刑,提倡执法严谨求实,公正公平,他对执法人员的徇私枉法、逼供信、草菅人命的行为深恶痛绝,主张制定律条,依法严加追究。尽管当时的大清帝国摇摇欲坠,但肖之葆司法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中国司法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章。1912年,清宣统帝退位,肖之葆辞职还乡。

肖之葆辞职还乡后,写下一首《明志歌》,成为官场和士林一段佳话。当时,陕西省不少中小学将此列为教材,让学生背诵:

“吾之素志,喜乐林泉,种花栽竹,植树培园。不愿声名震世,富贵惊天,但愿茅屋不漏,布衣常穿,樽不乏酒,吟诗月下,钓鱼江边,教子读书,有何憾焉?”

习仲勋“三顾茅庐”

习仲勋早在上小学时就听说过肖之葆的大名,那时,他的启蒙老师常常以这位“三秦神童”作为“学而优则仕”的榜样,激励少年习仲勋要苦读圣贤书,后来他又读了先生的《明志录》,深为这位前清翰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所感动。参加革命以后,习仲勋一直主张革命的敌人越少越好,注意团结争取社会各阶层开明人士。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两天以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报告,纠正了自土地革命战争以来党在政治路线上的“左”倾错误。党中央这一政策上的调整和转变正是习仲勋的期盼,更坚定了习仲勋争取肖之葆这样的社会贤达的决心和信心。

1936年2月,中央派习仲勋到关中特区担任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党团书记,此行的主要任务是迅速传达贯彻瓦窑堡会议精神,学习毛泽东的报告,建立统一战线,迎接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关中特委所在地在甘肃正宁县南邑村,离肖之葆的老家前义阳村不远。习仲勋知道,肖之葆不仅是旬邑地区的名人,而且闻名陕、甘两省,如果能把他争取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队伍中来,就能影响和带动一大片人。

习仲勋很快得知,回乡后的肖老先生并未赋闲,而是在乡间做善事。他还广收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旬邑城乡各界名流以及国共两党要人中,都有他的学生。

关中特区和肖之葆所居住的赵家洞分属两个不同阵营,前者是“红区”,后者为“白区”,两地之间碉堡林立,国民党特务像幽灵一般常常出没。为了不给老先生增添麻烦,1936年四五月间,习仲勋委托赵志泰秘密联系肖之葆。赵志泰,人称赵老九,是我地下党员,又是秘密交通员,他是肖之葆的邻居,经常帮助老人家解决柴草、粮食、蔬菜、以及看病等生活上的困难,久而久之,成为肖之葆的知心朋友。找这样的人投石问路,实为恰当人选。

然而,赵志泰一开始有顾虑。

他说:“习书记,这位前清翰林脑后一直留着辫子,他多次说过‘一臣不事二主’的话,拒绝了国民党的高官厚禄邀请,现在国民党在‘剿共’,他不可能为共产党办事。”

习仲勋说:“你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老先生为老百姓做好事,这种民本思想和我们共产党是一致的。你可能不知道,被敌人逮捕的杨宗耀、肖宏章同志其所以获释,主要是职田镇联保主任姚焕章和杨宗伟出面担保的结果,而姚焕章和杨宗伟俩人都是肖翰林的学生,他们其所以这么做,是老先生暗示的结果。这不反映了他老人家对我们共产党的态度吗?”

赵志泰一下子明白过来,痛痛快快地接受了任务。

赵志泰向肖翰林转交了习仲勋的亲笔信和口头问候,请老先生在安全、自愿的原则下,为共产党和老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肖之葆一边仔细阅读习仲勋的亲笔信,一边倾听赵志泰那诚挚的话语,不时地默默点头,脸上挂着喜悦的表情。思忖了一会儿,才慢条斯理地说:“仲勋先生的大名我早听说过,今天,从他的书信和传话里,我看出来了,他气度非凡,待人心善,是个做大事的人。只是我这前清老朽,久不闻国事,对共产党更是不知不识,所托之事,实在爱莫能助。请老弟回去代我向仲勋先生致谢,并望他海涵见谅!”

赵志泰感觉自己没有完成任务,有些灰心丧气。习仲勋听了他的汇报后,笑着说:“如果他能像你一样一下子接受任务,那就不是清朝翰林了。现在,国民党天天骂我们是‘共匪’,东北军在围剿我们,老先生没有骂共产党,说明他不反对我们,这就是态度嘛,应该说,你的工作初有成效。”

习仲勋又说:“肖老先生辞官回乡后,请他出山的人很多,先有甘肃督军陆仙槎,后有河南督军胡笙僧、岳西峰、陕西督军刘镇华,他们都想借助先生的名气为自己树立威望,被他一一回绝了。咱们才拜访了人家一次,就能说服老人家出山?我们还要继续做老先生的工作。”

1936年9月,习仲勋二下关中,担任关中特委书记,成为一把手。行前,他列席了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的主题还是统一战线问题。党中央负责人张闻天在宣布任命找他谈话时,又一次强调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并提示他怎样做统战。习仲勋到任不到一个月,第二次派人联系肖之葆,联系人是杨宗伟。他既是习仲勋的朋友,又是肖之葆的学生和前义阳老家的邻居。

这一次,习仲勋以拜师求教的名义,写了一篇《我所认识的共产党》文章,让杨宗伟面呈肖之葆,请先生不吝赐教,给与指点。肖之葆一看,习仲勋文笔流畅,信仰真诚,心里明白,拜师求教是礼貌,统战和宣传才是目的,佩服之余,又以年迈之人、不合时宜为由,表示难为人师。

习仲勋并没有气馁,不时通过赵志泰、杨宗伟将有关宣传党的政策的文件和报纸送给老先生,并将自己写的有关统一战线、生产自救、全民抗日有关文章送给先生过目指点。

肖之葆虽然口头上一再婉拒,但思想被习仲勋的真诚打动了。他用自己的影响力,用实际行动支持共产党。他变卖衣物,向亲友借贷,向红军捐款资助,荣获朱德总司令颁发的“抒难红军”奖旗。他暗中支持亲戚孟宗信、秦锰以及他们的朋友文普华、吴敬贤等参加革命,支持群众对国民党政府开展抗粮、抗税、抗丁、抗捐斗争,迫使地方当局做出一些让步,他还教育在国民党政府任职的学生蒙兰轩、马明轩、张伯允、蒲绍先等,提醒他们不要做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不要与共产党为敌。至于自己的子侄,肖之葆要求他们:不能参与和国民党有关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活动。他的直系亲属大多从事教育和医疗事业,肖之葆要求他们恪守职业,为老百姓做好事,不要伤害共产党。

肖老先生所作的这一切,习仲勋通过各种渠道了如指掌,对老先生这种不露声色支持共产党做法暗自敬佩。他知道,老先生经历过清末一系列重大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六君子遇难,他深谙政治斗争之残酷,在国共两党既联合又斗争的环境中,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在争取他,肖翰林一方面要保持表面上的不偏不倚,又要支持共产党,已经不容易了。

为了鼓励这位社会贤达在统一战线阵营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习仲勋提议我赤水县和关中分区选举肖之葆为参议员,同时把他一些诗文和书法作品呈送毛主席,毛主席阅完后以十分欣赏的口气说:“真不愧是翰林!”

1941年,陕甘宁边区筹备第二次参议会,选举肖之葆为参议员,并向党中央推荐他为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成员候选人。毛主席特意写了邀请信,并赠送皮袄、毛毯、小米、牛羊肉等土特产。

为了转达毛主席的邀请信和礼品,习仲勋决定亲自拜见肖之葆。加上前两次托朋友拜访,这一次亲自出面算是第三次,因此,民间传颂习仲勋对这位前清翰林是“三顾茅庐”,礼贤下士。

经过赵志泰周密而巧妙的安排,1941年深秋的一天,肖之葆携妻子任氏和一个孙子,以探亲的名义,走出国民党特务和碉堡监视下的赵家洞,来到10多里以外的杨柳河村。杨柳河村属于我边区,住在这个小山村的任法儿是肖之葆的小舅子,也是习仲勋常来常往的落脚之地。

一见面,习仲勋对这位尊敬的翰林行敬师之礼,肖之葆待之以贵宾。寒暄过后,习仲勋首先转达毛主席的问候,并递上邀请信,这封信是党内书法家舒同代笔写的,肖之葆阅后大赞:“没有想到共产党里还有这样的人才!”接着,习仲勋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述了抗日战争形势和国共两党既联合又斗争的情况,诚恳地邀请老先生参加边区的参议会。肖之葆深受感动,他说:“共产党扎根于群众中,又顺应时代潮流,有毛主席这样的领袖,又有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一大批文臣武将,实乃贵党之荣幸。根据历史的经验以及《易经》的原理,我个人估计,十年左右,共产党必得天下。至于将日本人赶出中国,我看嘛,也就是四至五年的时间。”

习仲勋对老先生的分析深表佩服,赞叹道:“先生学识渊博,洞察世事,真不愧尊为人师!”

肖之葆说:“您谦称学生,实为先生。为了统一战线,用心良苦,我心里明白。《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作为学术研究,我也曾看过,你在咱这一带所作所为,就是对这两本书的解释,几次交往和书信往来,我这个前清老朽受益匪浅,真是后来者居上!”

习仲勋:“过奖了!我为老百姓做了点事,还远远不够,还望先生多多指点。您这几年用行动影响了旬邑县一大片人,老百姓说,国民党的县长说话都没有你肖翰林管用。你表面上中立,内心向着我们,我知道。这就叫心照不宣!”

肖翰林听了,哈哈大笑。

最后,习仲勋再次提出请他出席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以及笑纳中共中央赠送的礼品。

肖之葆表示:“说心里话,我是‘心有余而力不加’。常言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老朽今年已七十有三,即使旧时官员,也早到了‘致仕’之龄,若有什么位子,还是让年富力强的俊才就任吧!我对共产党,不在于参加什么会议、担任什么职务,有一片赤诚之心足矣,在日薄西山之际,尽点儿绵薄之力。俗话说‘无功不受禄’,所赠之物,我心领就是了。我知道,你们共产党是穷党,所送的这些东西嘛,作为我支援边区的一点儿心意,仍回敬边区!”

习仲勋深知先生的为人,不再勉为其难,答应将他的意见转告中央和毛主席。

中央充分考虑了肖之葆的意愿,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做法: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大会上用肖筱梅的名字选举他为边区政府委员,“筱梅”是先生的字,知道的人不多。

1944年,肖之葆告别了赵家洞,搬回店头村故居。临别时,宴请赵志泰等亲友,谈起习仲勋,老先生感慨地说:“溪间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仲勋先生不是做地方官的人,他有宰相之才,前途无量!”

艰难的“入土为安”

肖之葆在店头村住了不到两年,于1946年一月告别人世,享年76岁。老人家生前留下遗言:要埋入祖茔。然而老人的灵柩在店头村停放了整整7个月!

原来,店头村属于国民党统治区,而祖茔所在地前义阳村属于共产党的边区。肖翰林虽然口头上表示“一臣不事二主”,实际上,直接和间接地为共产党做了不少好事。这一点,瞒不过国民党当局,但由于没有任何把柄,在老先生在世时无可奈何,于是在灵柩入祖茔问题上设置了重重障碍。

老先生灵柩埋入祖茔必须经过国共两党各级政府审批。边区政府得知后,很快表示:欢迎肖老先生遗骨回边区安息。而国统区则不那么简单,除了县、专署、省三级政府审批同意外,还要各级名人担保,最后还要报请西北军政长官公署最高长官胡宗南批准。所有这些管卡通过后,地方当局在执行中又制定了一系列“土政策”:加强军事防御,严格审查进入边区的人员,控制人数,保证按时返回,不得借机滞留或逃往边区。进入边区的送葬人员要逐一审核,立字画押,不得超过10人。当灵柩进入白区和红区的交界处时,国民党当局临时调来军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

一代翰林的遗骨,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刀光剑影下,几经周折,才回归故里。

新中国成立后,习仲勋在接见旬邑故交李树桢、杨万有等人时,经常回顾他和老先生的交往,赞扬他为共产党以及我党领导的抗战所做出的贡献。

参考资料:

《习仲勋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年4月第一版

《旬邑县志》三秦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一版

《清末三秦逸才肖之葆》梅逊  恩惠著  2014年


上一篇:话说爷台山战役
下一篇:诞生在马栏的经典红歌《军民大生产》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