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冯云鹏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09 18:11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冯云鹏是临潼县阎良镇人(今西安市阎良区人),从小家庭遭受变故,3岁父死,10岁母亡。清光绪26年(1900年)闹灾荒,因生活所迫,只能将家里几间房子卖掉,寄居在姑母家。由于寄人篱下,表兄们经常对他“白眼”相看,不得已独自跑到西安南院门,到一间药铺当雇工糊口。

1915年,冯云鹏回到阎良镇,在一个字号叫做兴盛荣的中药铺做学徒,学习炮制中药。3年时间积蓄了二三百两银子,于是自己开了一间药铺。但是由于兵荒马乱,社会动荡,药铺一年里被抢劫7次,损失巨大,不得已只能改做其他艰难度日。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冯云鹏的一个儿子在徐海东部参了红军,再也没有了消息。1939年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说他是红军家属,多方刁难,冯云鹏在国统区再也不能立足,于是就带了弹花工具逃到了关中分区。

到关中后,因没有多的棉花弹,冯云鹏就开始了他的老本行——挖药材,每隔五天去趟润镇卖一回,可得五六十元维持生活。1940年7月,他去三原卖了五驮药,得法币三百元,回临潼打探儿子的下落时,经人说亲娶了一个媳妇带回了边区,夫妇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子越来越好。

冯云鹏所居住的孟家湾村,有一座长约20里,宽约10里的荒山,1942年只住难民9家。因为冯云鹏常为他们帮忙,难民就选了他当孟家湾的村长。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号召安置移难民,冯云鹏也积极响应这个号召安置难民,主动为难民解决粮食、窑洞、土地、农具、籽种等困难。这年春,他被任命为难民文员,此后冯云鹏就全身心投入安置移难民工作中。在大雪纷飞的寒冬,他顶着凛冽的寒风外出长达10多天,为难民寻找适合安居的地方,找到了一处可以开荒地4000多亩,有旧窑洞82孔的地方,他计算最少可以安置100户人家。这年正月过年,难民陆续入住,等到县委来人检查工作时,他已经安置了120多户,其中经他一个人安置的就有四五十户。因为移难民来的越越来越多,80多孔窑洞不够住,于是他又设法打了30多孔新窑洞,共成立了14个自然村,4个行政村,安置移难民174户,约500多口人。这年共开荒地2400亩,秋收粮食1300石,开秋荒600亩。

为了妥善安置移难民,冯云鹏想出了利用难民找难民的方法。他让来他这的难民,都写信回去告诉边区安置移难民办法,并要求每个难民从外面叫一户来。冯云鹏把这个办法,叫做“铁要铁打,夷要夷制”。这样一户拉一户,移民的人越来越多。移民进了边区以后,冯云鹏就好好招待他们,请他们到自己家吃一顿饭,然后介绍到乡政府里去领取救济粮。一般的规定,难民救济粮是全劳动力每月二斗,半劳动力每月斗半,无劳动力的每月一斗。但是,冯云鹏不是死板的照规定借出,而是非常负责的对每个难民先进行一番审查,从面色、吃穿习惯、劳动情况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来判定是否为真难民,才发给救济粮。

冯云鹏对来自各地的难民都给予周到的照顾,难民们都亲切的称他为“冯委员”,有了困难就去找“冯委员”。冯云鹏对难民的生产时间看的非常宝贵。有一次给难民发铁锨,他一个人背了17把,一一送到难民家里。他说:“如果要17户难民来领,那不是要误17个工吗?”每年五月间青黄不接的时候,难民们没  有吃的粮食,冯云鹏就替难民想办法,把他们组织了三个队:一个挖药队,上山挖药,卖药买粮。一个揽工队,给老户做工,每天每人两升麦子;一个砍柴队,代老户给部队砍慰劳柴,每天每人赚的也可以糊口,同时又省了老户的工。但到七月又没粮吃了,他又设法自掏腰包量了几石麦子,又向政府借了些粮食,终于把难民的吃粮问题解决了。

为了带动难民生产,冯云鹏想尽一切办法。他把14个难民村的难民组织了14个变工班子,把全劳动力组织在一起叫大班子,半劳动力组织在一起叫小班子,开荒种地。他还把难民妇女80人编成了一个纺织组,发了50个纺车。另外,他还在合作社领棉花给难民妇女纺,纺一斤能赚12两线。经他安置的84个难民村,难民不仅吃穿不愁,而且买了耕牛扩大了生产。在冯云鹏的领导下,经他安置的移难民中还评选出了7个劳动英雄,出席了关中分区的劳动英雄代表大会。

1943年11月26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冯云鹏被邀请到延安参加了会议,并与赵占魁、刘玉厚等劳动英雄一道,被列在主席团与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在主席台就坐。在12月16日的闭幕大会上,冯云鹏等25位劳动英雄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自此,他的名字也记载在了党的经济建设的史册之中。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话说爷台山战役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