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国安:马栏有棵“连心树”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8-05 10:08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1941年春,关中分区机关迁驻马栏前,担任中共关中分委书记的习仲勋同志来这里勘察地形时亲手栽植了这棵核桃树。78年来,这棵核桃树经受了战争岁月炮火硝烟的洗礼,见证了马栏曾经的辉煌历史和光荣,当地的老百姓亲切地把这棵核桃树叫做“连心树”。

今年初夏,我受热心公益事业的农民企业家——浙江久旺麻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正富先生的委托,前往陕西省旬邑县联系对乡村学校的捐书助教事宜。早在汉初就已建县的旬邑古称“豳州”,文化底蕴极为深厚——这里曾经是中华先祖后稷四世孙公刘肇基之地;又是世界第一象“豳豳”——距今约300万年前,目前地球上出土最完整的一具大象骨骼化石的发掘地和保存地;城关正北巍然矗立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的“中国的比萨斜塔”——建于北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高达50多米的巍巍泰塔……当我认真拜读了旬邑县政府负责人赠送的《习仲勋在旬邑》《习仲勋在旬邑的故事》《习仲勋画传》和《马栏革命简史》这几本“红色”书籍后,我才知道旬邑县当年曾经是一个特殊的“红色地域”,其中最具神秘色彩、最有传奇“故事”的发生地就在马栏川。

“马栏大生产展览室”的左前方,一棵冠盖如云、枝繁叶茂的核桃树像一个气宇轩昂的勇士巍然屹立着,分外增添了原关中分区机关旧址的庄严和神圣。核桃树旁的一块石牌上写着:1941年春,关中分区机关迁驻马栏前夕,担任中共关中特委书记的习仲勋同志来这里勘察地形时亲手栽植了这棵核桃树。据马栏革命纪念馆赵养群馆长介绍,78年来,这棵核桃树经受了战争岁月炮火硝烟的洗礼,见证了马栏曾经的辉煌历史和光荣,当地的老百姓亲切地把这棵核桃树叫做“连心树”。

“马栏川,十八弯。穷苦人,望眼穿,盼了今天盼明天,红军来了有吃穿。”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习仲勋等一批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马栏地区作为关中革命根据地的首府,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将马栏地区建设成了拱卫陕甘宁边区暨革命圣地延安的南大门,演绎了一段威武雄壮的历史传奇……在关中革命根据地生活、战斗6年多的岁月里,习仲勋同志的足迹遍及了这里的沟沟峁峁、山山水水,踏进了乡亲们居住的一孔孔窑洞,和当地的老百姓结成了亲如鱼水般的“亲戚”和朋友,多年后提起旬邑和新正县时,他还充满深情地回忆:“那里的村庄我跑遍了,而且在很多村里都住过。你要是不信,随便说一个村子的地理地貌,我马上能说出那个村名来;还有如今只要是六十岁以上的人,你随便说一个人的貌相,再说他是那个村子的,我就一口能说出他叫什么名字,住在村子的哪个位置,家里有几个窑洞,院里或崖头有什么树,这人都做过什么,尤其是对革命有过什么贡献……”。当年曾经和习仲勋从陕北绥德一路赶往延安的美国学者李敦白说:“他走到哪里,好像每一个村庄都有认识的人,他碰到这个人说,你婆姨的病好了没有,碰到那个人说,你爸爸的腰痛好了没有。”习仲勋同志就是这样成为了一棵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沃土之中和广大人民群众“根连根,心连心”的“连心树”,因此群众信任他,把他看作是自己人,当群众有疑难时,就说:“找仲勋去”。

1937年9月,旬邑县职田镇青村农民姚宪章和姚宗地因为地头上的一棵树归属引起了争执,当时兼任新正县县长的习仲勋亲自主持做出判决:“今后两家地边之树,长在谁家地内,即归谁家”。这份只有103个字的判决书,不仅解决了一棵树的归属问题,而且还消弭了两个人将来可能会出现的财产争执。在一次会议上,关中分区保安司令张仲良谈到部队砍伐群众的树木给的钱少了,老百姓敢怒不敢言时,习仲勋非常生气:“咱们是人民军队吗?怎么能这么搞呢?老百姓的树长大不容易。你是司令,我是政委,怎能这样干呢?没钱就这样砍老百姓的树?”当天深夜,张仲良就来找习仲勋承认了错误,同时对被砍伐树木的群众做了适当的经济赔偿。1942年,西北高干会议对习仲勋的鉴定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很懂得群众的情绪、习惯和要求。他是站在群众的观点和群众的立场来解决群众的问题,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作自己的事情,而又设身处地地替他们着想,设想怎样才是对的,尤其设想怎样对群众有好处,而没有丝毫的主观主义。”时时刻刻和广大人民群众心连心,点点滴滴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当年只有23岁的“娃娃专员”——习仲勋获得关中革命根据地父老乡亲衷心拥戴和信赖的最重要“秘诀”。

1940年秋季的一天,习仲勋和警卫员在检查边防工作返回关中分区机关的途中,看见一个老乡蹲在路旁,双手揉着脚,“哎呦,哎呦”地喊痛。习仲勋立即下马,上前询问:“老乡,你怎么了?”“我挑着担子要到桥子村去,不小心把脚腕子崴了。”习仲勋说:“你得想个法子呦。”老乡说:“我人地两生,能想啥法子?”习仲勋又说:“这样吧,咱俩是同路。你把我马骑上,我把你的担子挑上,你看咋样?”老乡说:“这怎么行?”习仲勋说:“我的马我说了算,你的担子你说了算,又不给你算脚钱,如果行了就这么办。”习仲勋叫警卫员把这位老乡扶上了马,自己挑起了老乡的担子。警卫员忙说:“让我担!”习仲勋说“三人同行,各行其责,让老乡把马骑好,担子由我担好,咱三人安全由你保卫好。”就这样四五里路,说说笑笑,出了一道川,就到了关中分区机关所在地。赶来接应的人员一看习仲勋挑着重担,顿时傻了眼,埋怨警卫员说:“你怎么让老乡骑专员的马呢?”习仲勋风趣地说:“易马换担,行路安全。”骑在马上的老乡听说他骑的马是专员的马,顿时也傻了眼:“我的娘,这下可把大祸闯下啦!”习仲勋知道老乡的心情,就微笑着说:“我们共产党人,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永远是人民的勤务员。这件事如果遇上我们的毛主席和朱总司令都会这样做的。”这位来自敌占区的老乡感动地说:“我快五十岁了,还未听说农民能骑长官的马,还是共产党好啊!”习仲勋让警卫员把老乡送到卫生队,给他把脚包扎好,并亲自送他到桥子村去。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仅在关中分区群众中传颂着,而且在敌占区老百姓中也传颂开来。时光荏苒到了1960年,照金地区的黑田峪大队为了发展生产,前往河南省洛阳市购买胶轮马车,返回途中被河南省某县以“投机倒把”为由扣留了。当时办理此事的黑田峪村党支部书记潘西顺情急之下向当年在关中分区工作过的老领导求助,接连给在河南和陕西工作的老领导写了三封求助信,心里还是不踏实,又想向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同志求助。心里又犯嘀咕:这么一件芝麻绿豆大的事儿,他一个国务院副总理能过问吗?可是一想到习仲勋同志在当年在关中分区工作时留下的口碑:群众有了难事儿“找仲勋去”,他还是忍不住发出了第四封求助信。前三封求助信杳无音信,一个星期后却意外地收到了习仲勋同志的回信:胶轮马车被扣留事宜正在妥善处理。同时还邀请他和另一位烈士亲属一同到北京做客。在北京的17天里,习仲勋同志亲自陪他俩在人民大会堂看演出,安排游览天安门、北海、香山、长城等名胜古迹。临走时又给他俩买了火车票,每人送了一瓶茅台酒、一块做衣服的布料,习仲勋同志的夫人齐心和秘书张志功一起把他俩送上了火车。“当年闹革命的时候正是靠老区人民的保护和支援,我们共产党才能生存和发展,今天我们掌权了,怎么能忘记他们?他们有难处写信找我,我怎么能不管?”这是习仲勋同志的肺腑之言。

家住旬邑县马家堡的盲人马崇明老人永远不会忘记习仲勋对自己跨越半个世纪的亲切关怀。1937年初,时任关中特委书记的习仲勋住进了马家堡。马崇明当时是一个只有三四岁的小盲童,经常一个人蹲在习仲勋住的屋檐下,两眼巴巴向往着光明的世界。习仲勋很快注意到了这个小盲童,并了解到他的不幸身世:人们叫他“白狗”,生下来没有多久,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离家出走了。一直由姑妈抚养,三岁时因为染上天花,高烧退后,两只眼睛就失明了。知道了“白狗”的不幸遭遇,习仲勋不禁叹了一口气:“这孩子可怜啊!等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共产党掌权了,一定要根治天花,绝不能让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再因为这种病变成瞎子。”日子久了,习仲勋逐渐喜欢上了“白狗”这个孩子,时常送水果给他吃,“白狗”称呼习仲勋为“干大”,就这样成了习仲勋的“干娃”。离开马家堡以后,习仲勋的心里一直挂念着这个“干娃”,“‘白狗’要是眼睛能看见,我一定要把他送到部队去,那娃精灵得很!”1949年,西安解放了,已经担任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还惦记着“白狗”这个“干娃”。一天,马家堡一位老乡去看他,习仲勋关切地问道:“‘白狗’现在干啥呢?”老乡回答说:“一个瞎子,还能干啥?跟着乡下的吹鼓手混饭吃哩!”习仲勋一听,神色黯然,沉思了片刻,对这个老乡说:“你回去叫娃到我这里来一趟,看看能不能把眼睛治好。”分别十多年后,当年的“白狗”已经成为一个英俊高大的小伙子,习仲勋还是像在马家堡是那样称呼他“白狗”。“别叫我小名了,我有官名了,叫马崇明。”“白狗”有点自豪地说。“马崇明,这个名字好,崇尚光明嘛。这次叫你来就是想让你去看病,西安大医院多,多走几家,看能不能治好眼睛。这对你来说可是件最大的事啊!”习仲勋嘱咐西北局秘书长谢和昉安排他住在西安医治眼病,西安市各大医院医术最好的医生对马崇明的眼病做了检查、诊断,因为病患时间太久,无法为他恢复光明了。一个盲人在农村干不了庄稼活,生活还得要人照顾;跟着吹鼓手混饭吃,有上顿没下顿,不是长久之计,怎么办?习仲勋还在为“白狗”的生活担忧,他突然想到:“白狗”眼睛虽然看不见,但是他的听力却比常人好,记忆力也特强,他跟吹鼓手已经学会吹唢呐,何不让他到专业剧团去学点手艺,也可以自食其力嘛。于是他托人联系让马崇明去了西安一家秦腔剧团,半年后马崇明果然掌握了笛子、三弦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巧,成为剧团的一个“全把式”。

1979年的夏天,马崇明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广州看望习仲勋。西安一别,这“爷俩”又是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一声亲切的称呼“白狗!”,一只温暖的大手拍在他的肩膀,马崇明倍感亲切,顿时热泪盈眶……一个从小没有父母的孤儿,在童年遇上了习仲勋“干大”这样的好人,同情他,还认他做“干娃”,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是帮他治病,又是给他安排工作,真是情同父子!这次在广州见到了“干大”,马崇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2000年,受习仲勋委托,他的夫人齐心大姐带着儿子远平、女儿桥桥来到旬邑县马家堡看望了马崇明一家,询问了他的生活状况,同时看到了马崇明夫妇打扫的习仲勋当年的办公室依然如旧,习仲勋当年用过的桌子和椅子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60多年前的往事,似乎期盼着它的主人回来。2002年5月24日,习仲勋因病逝世。消息传来,马崇明悲痛不已,他在自己家里设了灵堂,率领子女举行悼念。他一辈子忘不了习仲勋对他的恩情,每年清明节,马崇明都要在儿女的陪护下到富平县的习仲勋陵墓祭奠,向巍然矗立的习仲勋雕像默哀致敬,每次都要让儿女念诵镌刻在雕像背面习仲勋夫人齐心大姐的亲笔题词:“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马崇明心里明白,这是“干大”习仲勋的座右铭,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原陕西省委秘书长张振西说:“习仲勋同志即使在建国后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时,依然关注着曾经战斗过的这一片热土的建设和人民生活,大到建设项目、平反冤假错案,小到老战友、老部下、老房东的看病养老、婚姻、索要被扣押的胶轮马车,等等。只要是合理的要求,他都会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待群众如亲人,对群众讲真话,为群众办实事,向群众虚心请教,这是习仲勋同志一生坚守的原则和信条。”《习仲勋在旬邑的故事》的作者田润民写道:“毛主席曾经称赞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热爱群众,不忘群众,一辈子不脱离群众,永远‘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这是他身上最可贵最值得人们称道的品质。”

两眼凝望着巍然屹立在原关中分区领导机关旧址的这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连心树”,我的耳畔突然响起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群众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我的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流,不禁想到:中国共产党人只要像习仲勋同志那样把根基深深扎入人民群众“沃土”之中,永远“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扎扎实实做一棵不断从人民群众“沃土”中汲取营养、水分、智慧和力量的“连心树”,就能够和人民群众永远“根连根,心连心”,就能够抵抗任何狂风暴雨的袭击,就能够永葆勃勃生机和青春活力,就能够像一首民间诗歌吟唱的那样:“连心人种‘连心树’,‘连心树’上连心叶。‘连心树’兮通人心,生生世世不断绝……”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上一篇:揭秘解放旬邑全过程 ——21年的五次解放
下一篇:到毛主席身边去演戏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