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旬邑县基层政权建立发展情况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1-19 21:01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 】 【打印

  一、接管新解放区及新建区乡新政权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老根据地军民先后迎来解放后,陆续完成各自城市接管和县乡基层政权建立,发展建设事业逐渐步入正轨。

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旬邑县长兼保安团长郝登阁,经报请中共关中地委批准同意,1949年2月上半月,率所辖430余名军政人员成功起义,终结了国民党旬邑统治历史,旬邑实现全境彻底解放。此时,旬邑老解放区由新正、新宁、赤水、淳耀4个中共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治理。

旬邑全境彻底解放后,中共旬邑县委、旬邑县人民政府迅速接管旬邑县城(城关)及太峪、职田、张洪、魏洛、清塬共6个新解放区,改造建设新基层政权,在其上新建同名区委、区政府,另组建了旬邑县武装大队[1]

接管旬邑新解放区时,旬邑县人民政府县长、秘书、主要部门负责人由自己同志担任,对新解放区暂时沿用国民党乡、保、甲制,县政府一般干部留用了一批旧政权人员,指导第十区外各新解放区新建了区乡政权。组建区乡级新政权时,基于克服政权初建期己方干部不足、防止新旧政权更迭区域政务瘫痪、旧政权人员多数经教育改造可用、留用旧政权人员利于迅速有效工作的多重考量,经教育其遵守抗日民主政府法令、政策、方针后,留用了旧政权中无罪恶、无对抗心理且愿为民主政府服务人员,大都保留了其文教、税收工作者。

二、确定县域政区范围及调整县级政区隶属关系

随着旬邑县外新解放区陆续解放,来自上级党政机关的政区及机关调整指令逐渐增多。1949年9月,遵照上级政区调整决定,新正县马栏、阳坡头、底庙、湫坡头4个区和赤水县土桥、丰泉3个区及淳耀、新宁2个县局部农村改划给旬邑新解放区,新的旬邑县行政版图至此划定且此后基本未变,结束了之前新正、新宁、赤水、淳耀4县并立分割政区的历史,新县域辖马栏、湫坡头、底庙、魏洛、太峪、张洪、城关、清塬、土桥、丰泉、职田(阳坡头区并入职田区)11个区,中共旬邑县委、旬邑县人民政府对应辖11个同名区委、区政府,其下共70个同名乡党支部、乡政府,时有党员979名、约11万人[2],建全了区乡党政机关,配齐了各区乡干部。

1949年2月-1953年3月间,旬邑县政区隶属关系有5次变化:1949年2-4月间隶属关中分区,1949年4月5日-5月9日隶属西府分区,1949年5月10日-1950年5月隶属彬县分区,1950年5月-1953年1月隶属咸阳分区,1953年1月起隶属宝鸡分区[3]

三、县级政权主要建设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4年间,各地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条件不成熟。按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有关规定,旬邑县1949年9月-1954年7月间共召开了3届11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出席者为县内中共党员、县区乡政府代表及工农、军队、教育、各职业团体界代表。1950年10月旬邑县二届一次会议起,各界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旬邑县第二、三届一次会议选举了县人民政府领导成员。旬邑县人民委员会成立前,更迭6任县长、两任副县长。

1949年9月27-29日,旬邑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出席代表39人,会议传达县(今彬县)专署关于改造政权及反肃反会议精神,讨论通过全县粮食征购方案,建立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设立了常务委员会,发挥了旬邑人民当家作主和县内各界人士共同管理政权的作用。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县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知》第七条关于各代会代行人代会职权的规定和陕西省人民政府1950年6月19日发出的《关于关各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决定》要求,1950年10月11-13日,旬邑县二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开始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出席代表132名,选举产生了会议常务委员会主席(张文锦)、副主席、常委和县政府县长(苏焕文)、副县长。旬邑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1人,为乔国贞;常委13人,分别是王天泰、姚宗贤、郭生玉等。旬邑县第二届人民政府副县长1人,为杜彦英。

1952年5月26-29日,旬邑县三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出席代表157人,听取审议通过了周存善所作的县政府工作报告,选举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主席(白忠厚)、副主席、常委和县政府县长(周存善)、副县长、委员,旬邑县三届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一人,为张超。至1954年7月前,旬邑县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共举行了6次会议。

1954年7月22-24日,旬邑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代表101人,选举了出席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人,分别为时任县长公东禄与王云竹、张清益。

1955年2月23-25日,旬邑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将旬邑县人民政府更名为旬邑县人民委员会,县人民委员会负责人仍称县长,选举产生了县长(公东禄)、副县长、委员和法院院长(门万清)。副县长一人,为王天泰。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5人,分别为姚宗贤、卢建国、赵志平等人。

四、区乡级政权及人民公社主要发展调整情况

1949年9月,政区调整后的旬邑县的11个区,基本情况是:太峪1个区,辖9个乡;职田1个区,辖8个乡;城关、土桥2个区,各辖7个乡;魏洛、张洪2个区,各辖6个乡;马栏、湫坡头、底庙、丰泉、清塬5个区,各辖5个乡。区委、区政府机关同院办公,机关驻地分别是:城关区党政机关驻旬邑县城;马栏、职田、湫坡头、底庙、土桥、太峪、张洪7个区党政机关驻地,依次为对应同名马栏街;魏洛区党政机关驻魏洛村, 清塬区党政机关驻吕家村,丰泉区党政机关驻镇头村。各区委书记分别是:马栏区委书记王清海、湫坡头区委书记王忠升、底庙区委书记孟彦辉、魏洛区委书记程国祥、太峪区委书记杨德梓、张洪区委书记崔治通、城关区委书记乔启英、清塬区委书记焦转清、土桥区委书记刘爱民、丰泉区委书记刘爱民、职田区委书记张进才。各区政府区长分别是:马栏区区长巩富德、湫坡头区区长王新礼、底庙区区长万朝宗、魏洛区区长姚宗仁、太峪区区长刘新儒、张洪区区长张积发、城关区区长郭明岐、清塬区长崔治平、土桥区区长杨新才、丰泉区区长王有才、职田区区长张廷云。

此后,遵照上级通知指示精神,旬邑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集体,结合实际情况,对区乡党组织、政权建设做了4次调整,各区及其党委机关、政权机关经历了更名、撤并等调整变化。

遵照中共陕西省委要求基层加强领导、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经费开支的精神,1950年5月中共旬邑县委、旬邑县人民政府撤并调整下辖各区,撤魏洛区并入张洪、城关区,撤销魏洛区委,撤销原魏洛区一、二、三乡,新合并1个乡—张洪区第七乡,设置张洪区第七乡人民政府;撤丰泉区并入土桥区,撤销丰泉区委;撤湫坡头、底庙区,撤销湫坡头、底庙区委,合并成立店子区(区党委政府机关驻甘家店),成立店子区委(书记张善岐,无副书记)、区政府(区长王忠升,副区长万朝宗1人);区总数从11个降至8个,乡党支部降为56个。

各区人民政府经历了4次更名。遵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省以下各级机构名称及印信等问题的规定》,1950年12月中共旬邑县委、旬邑县人民政府对下辖各区更名,将清塬、马栏、职田、店子、太峪、张洪、城关、土桥8个区的地名、区委名依次改为第一至八序数称谓,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遵照陕西省各级人民政府及党委人民团体员额编制草案规定,旬邑县人民政府1952年6月改区公所为区公署。遵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区乡印信、公章、悬牌刻制补充规定》,旬邑县人民政府1953年10月将区公署改回序数前称第一至八区公所[4]。最后于1955年8月分别改回地名原称清塬、马栏、职田、店子、太峪、张洪、土桥、城关区委及区公所。

按照当时《选举法》和省市规定,1954年2月下旬中共旬邑县委、旬邑县人民政府成立旬邑县选举委员会,县委书记白忠厚任组长、县长公东禄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选举工作。各乡相继对应成立以乡党支部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的乡选举委员会来负责本乡选举工作。至1956年2月,旬邑县共有8个区及对应区委、区政府及下级56个乡党支部、乡政府。

人民公社农业合作化高潮中,遵照上级撤区并乡要求,旬邑只留马栏、土桥2个区,撤销了太峪、张洪、城关、清塬、职田、店子6个区,新建了吕家、城关、地界、张洪、原底、赤道、太峪、唐家、职田、武家堡、甘家店、底庙、湫坡头、郑家、东头15个县直属乡人民委员会。

期间,在旬邑县基层政权建全调整发展中,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还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其它各项社会建设,将旬邑逐步带入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



[1]参见《中国共产党陕西省旬邑县组织史资料(1926~1987.10)》第61页。

[2]参见《中国共产党陕西省旬邑县组织史资料(1926~1987.10)》第62页。

[3]参见《中国共产党陕西省旬邑县组织史资料(1926~1987.10)》第167页。

[4]参见《中国共产党陕西省旬邑县组织史资料(1926~1987.10)》第177页。


上一篇:旬邑县“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
下一篇:1949年至1978年旬邑县党的建设情况
主办单位: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联系电话、传真:029-34420812 地址:旬邑县中山街 邮编:711300
版权所有:中共旬邑县委党史研究室  陕ICP备2022009148号-1